姬展華
摘要:信托法學界所共同仍可的一個事實是信托財產具備破產隔離功能。信托財產獨立性是其依托,信托財產的登記和公示確保了其功能的發揮,但準破產債務人借使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以正當形式從事違法行為,以財產變動逃避債務;其設立信托轉移財產、逃避債務,可以從其財產變動、意圖、設立時間、財產負債等方面予以界定;準破產債務人以創設欺詐性信托的方式來逃避債務的行為應當用法律予以規制。
關鍵詞:信托財產獨立性;破產隔離功能;法律規制
一、設立信托規避破產債務之分析
當代信托誕生于英國,是衡平法最宏偉的杰作之一。因為信托機動高效的體系,使得它在經濟管理、資本流轉等方面彰顯其效能,被大陸法系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我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等地區先后移植和革新,為其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信托制度在本土化的過程當中,移植該制度的國家創造性的發展了“信托財產獨立性”的原則,賦予信托財產不同的法律地位。我國在建設現代信托制度的過程中,同樣十分推崇獨立性原則。信托關系是圍繞信托財產所形成的法律關系,沒有確定的信托財產就不存在信托法律關系,而獨立性則是該財產最鮮明的特征,其也被明確規定進世界各國的《信托法》當中。名義上歸受托人所有的信托財產,區別于受托人的原固有財產,同時與信托關系其他當事人的財產相互分離,該財產的處置僅以信托目的為依據,其他人不得對此主張,這便是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故此,信托一經創設財產即被隔斷,信托法律關系中的三方當事人的債權人都無權主張以此償還債務。
《信托法》第十五條對委托人作為破產案件債務人的情形有明確的規定,根據該規定,在委托人作為破產程序中債務人的情況下,如果信托有效設立,則破產管理人不應將信托財產歸入委托人的財產,信托財產名義上歸屬于受托人所有。然而,當唯一收益人是委托人本人時,根據該條規定,破產管理人應認定終止信托,并重新將其納入破產債務人的財產中。
1.??? 設立信托規避債務的可能性
破產債務人以其財產設立信托,要在形式上符合信托成立的構成要件,不能是在破產后,只能是在破產前,也就是說當委托人的低位是準破產債務人時,則可以保證該信托設立的可能性。
明確的目的或意圖是設立信托的前提。據此,可將其分為自益信托、他益信托和公益信托三種。無論哪種信托,毫無疑問目的一定是明確的。倘若目的不明確或不確定,受托人就沒有實施依據和方向,其存在的價值也就消失了。一般來說,破產情形中,信托目的主要是他益信托。如果是自益信托,根據上文的分析,在其存在被宣告破產的時候,破產管理人可以將信托財產并入債務人的破產財產,對此問題的討論就沒有意義。信托法律關系的關鍵是信托財產,該法律關系的生效以信托財產的轉移為前提,并由此產生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法律強制性規定了信托財產的確定性和合法性。如果財產存在不確定性或其所有權存在法律上的爭議,受托人不僅無法行使自己的職權,其自身利益也將面臨風險;同時也將給收益人權利行使造成阻礙。故而,信托在設立時,必須保證確定的財產和合法的所有權。此外,如果在一項信托法律關系中收益人缺位,則受托人無法履行自己的義務,無法實施的信托,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因此,信托合同中必須明確具體的收益人或其范圍。
2.??? 設立信托規避債務的合法性
雖然,只要符合法律關系成立的構成要件,信托法律關系的設立就有了其法理依據。但是,彰顯公正合理同樣是法律的內在精神和價值追求。即使準破產債務人設立信托有其可依據的法理基礎,但是其設立的真實目的是為了逃避對破產債務的履行,其實質上已經違反了法律的公平正義的要求。
信托目的的確定性與合法性都是被明確規定在《信托法》之內的。信托的合法性,不僅要求其外在形式符合法律的構成要件,更要求其內在目的也同樣合法。但在準破產債務人設立信托的這種情況下,其名義上是為了他人利益,但隱藏其背后的卻是為了逃避破產債務的履行,該目的的雙重性都是確定的,只是前者將后者掩蓋了起來。然后,我國的《合同法》和《民法總則》均否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法律行為的有效性。故而,該種形式的信托已存在內在違法性。其次,以欺詐債權人、侵害債權人利益為目的而設立的信托,被稱為欺詐性信托。準破產債務人明知會侵害他人利益,仍設立信托通過將自有財產轉化為信托財產的方式來逃避債務,實為欺詐性信托,此行為嚴重違背了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和原則要求。最后,《信托法》明確要求信托財產的確定性。該確定性不僅要求財產范圍的確定,更要求權屬的確定,即是信托財產的無瑕疵。在破產前名義上仍由準破產債務人行使、處分的財產,隨時會被債權人主張。故其以存在瑕疵的所有權設立信托,因損害債權人利益而存在違法性。
據此,準破產債務人在此階段為了上述目的而設立的信托,即使滿足成立的構成要件,但其實際上的違法事實確實無法掩蓋的。
二、設立信托規避債務之認定
欺詐性信托會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為法律所禁止。但是,如果信托設立之時,其真實意圖確不具有違法性,只是在信托設立后因一些原因致使公司出現破產事由,對此就不能將該信托設立行為定義為為逃避債務所設立。應當依據不同方面的具體情況來判定欺詐性信托。
1.??? 信托財產類型變動的認定
設立信托后,信托財產類型的變動不影響虛假信托的認定,變動后的財產仍然是破產債務人的破產財產。受托人接受信托財產,在其后的管理、運用和處分過程中,難免使信托財產的物質形態發生變化,但是不管其形態如何變化,信托財產的性質不受影響。如最常見的資金信托,該信托的設立以自有資金的轉移為基礎,受托人在運用管理過程中,使得資金以信托專戶存款的形式轉化成對借款合同的債權、公司股權、或者不動產的形式。出現上述情況,破產管理人也應將相關債權、股權或不動產等認定為信托財產。此外,鑒于我國目前在信托登記領域存在的問題,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不因登記是否注明而受影響,其仍為法律規定的信托范圍內的財產,核對重心應為其權利形式是不是由信托財產變動的結果。
2.??? 主觀惡意的認定
準破產債務人設立信托的目的,是為了欺詐逃避債務亦或并不存在主觀惡意,是需要明確區分的。對此日本學者認為:在一定情形中,為履行自身的法定義務,以第三人的利益為為目的所設立的信托,應限制債權人對該法律行為的撤銷權。如果設立信托的財產價值對于設立目的而言是適當合理的,即使信托設立后出現了破產事由需要進行破產清算程序,也并不因此認為該信托行為屬于欺詐。準破產債務人設立信托最終導致規避債務的行為,其目的是否為惡意,需要根據具體情形結合其目的和意圖來具體分析,不能直接混為一談。
3.??? 設立時間關聯性的認定
一般來說,如果準破產債務人在明知自己將會資不抵債或者瀕臨破產時,為逃避債務以信托的方式轉移財產,兩者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雖不至于設立之后當即出現破產事由,但其之間必然也不會間隔很久。如果信托設立財產轉移之后直接導致公司出現破產事由,則該行為必然是損害公司利益的。但如果在設立信托之后的“一定時間”之內出現破產事由申請破產,則該時間必須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甚至會因此導致信托的無效或撤銷。對此時間范圍,英國1996年破產法和印度《信托法》都有明確規定,我國臺灣地區對此規定的期限為6 個月。再此期間內,債權人無須承擔舉證責任,均視為侵害了債權人利益,可以直接申請法院撤銷該設立信托的行為。我國《信托法》和《破產法》對此雖沒有具體的規定,但可以類推適用《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的規定來使該問題得到解決。
4.??? 負債率比例的認定
創設信托后的負債率比例,即資產總量和債務總量之間的比例,可以作為判斷信托是否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根據。一般來說,如果信托設立之后,資產不影響全部債務的清償,則該行為必然有效;如果在設立信托之前,資產足夠清償全部債務,但是設立信托之后,清償不能,且兩者直接具有直接因果關系,該行為因損害債權人利益而無效;如果在設立信托之前,便已經出現了破產事由,信托的設立又加劇了該后果,申請破產之后該信托行為應當無效。故此,信托設立前后的負債率應當為做判斷是否侵害債權人利益的重要因素,以此判定信托行為的有效性。
除上述幾個方面之外,以設立信托方式逃避債務履行的認定,還應綜合考慮其他要素。
三、設立信托逃避債務的規制
準破產債務人以設立信托的手段和方式,規避債務、欺詐債權人,不只損害當事人的利益,還會給國家的信用體系帶來嚴重的破壞。因此,必須對利用信托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的行為進行規制,來保障債權人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
1.??? 賦予債權人依法行使撤銷權
對于因設立信托而不能償還債務,或出現破產事由情形時以欺詐性信托逃避債務的行為,應該依法賦予債權人撤銷權來保護其合法權利。債權人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申請法院撤銷該信托行為。對此,我國《信托法》第十二條規定:委托人設立信托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債權人有權申請法院撤銷該信托。但同時規定了該撤銷權的除斥期間,即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原因的一年內不行使則消滅。但筆者認為,該除斥期間太短,應適當延長。鑒于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的不完善,若準破產債務人刻意隱蔽規避債務履行的目的,加之債務人一般擁有眾多債權人,則債權人要實際發現債務人設立信托侵害自身債權便是難上加難,即使發現也意識難以判斷。故此,建議適當延長撤銷權的有效期。
2.??? 強化信托財產的登記公示制度
信托財產的登記公示制度,可以有效避免準破產債權人創設信托轉移財產,規避債務,侵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信托法》第10條明確規定,設立信托應依照相關規定辦理登記,未登記的應補辦登記,否則不產生法律上的效力。對此,其他國家同樣明確規定了登記的要求。登記公示,不僅可以彰顯信托財產的獨立性,還可以保障債權人和第三方的利益。債權人一旦獲知其債權可能因信托的設立受到侵害,即可要求債權人出具相關保證其債務能得到履行的文件來保障自身權益。
3.??? 增設受托人審慎審查義務
鑒于目前信托市場的發展現狀,以及配套監管措施的缺位,應當對信托機構提出更高的要求。受托人簽訂信托合同時,應承擔更多的審慎審查義務,審查應從形式和實質兩方面進行。其審查內容,除信托設立的真實目的、信托財產獨立性、確定性、合法性等方面,還應包括指定收益人范圍。信托機構的審查,不僅能有戲防止以信托方式轉移財產逃避債務,保護債權人權益,還能有效保護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4.??? 賦予債權人追及利益的權利
為了防止出現準破產債務人與受托人及收益人相互串通,欺詐債權人,損害債權,債權人除申請法院撤銷信托外,還應當允許追回收益人已經取得的信托利益。因收益人享有信托收益權,如果其明知自身利益建立在損害他人權利基礎之上,則其惡意侵害行為同屬欺詐。同時,收益權建立在信托法律關系存續的基礎之上,一旦信托被撤銷,則自始無效,收益權也應同時自始無效,法律應賦予債權人追及其利益,來保障債權的實現。
四、完善對策之思考
1.??? 建立信托登記制度,明確信托登記機構
作為沿襲大陸法系傳統的國家,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物權登記制度。對于信托登記機構,我們或者是選擇建立一個統一的登記機構負責信托登記,或者是沿用已有的登記機構,擔負起信托公示的責任。建立統一的登記機構固然很好,但是難免與現有登記制度沖突。筆者認為還是援用現有登記機構為宜。如以房屋作為信托財產的,可以到房產管理部門登記。同時,由相關行政主管機關制定實施細則,對登記內容、程序等做出詳細規定。
2.??? 以現有財產公示制度為框架,完善信托公示方式
從我國現有的財產公示制度看,其公示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占有或者交付,主要適用于普通動產;二是登記對抗主義,適用于特殊動產,如船舶;三是登記生效主義,適用于不動產物權等。筆者認為信托公示應當在現行財產公示制度框架內設立和完善:以普通動產作為信托財產的,無需進行特殊信托公示,交付即生效。但在相對人明知或重大過失不知時,始得對抗。此外,法律規定需要登記的,應當登記進行公示。
3.??? 擴大法院和信托業監管機構的監管范圍
各國《信托法》和《信托業法》都規定了信托監管機構對受托人的監督和管理,卻沒有規定對委托人以欺詐行為設立信托加以監管。對此,筆者認為法院與信托監管機構也應當從多個方面對信托的設立是否合法進行監管。如法院在審理相關案件時,可對此其是否利用信托的方式轉移財產展開調查;信托監管機構除加強對受托人的審查要求外,自身也應采取正當合法的方式加強監管。對信托這一把雙刃劍,法院和信托監管機構應加強監管,既要充分發揮其有利的一面,也要歸制其不利的一面。
4.??? 建立信托等金融市場的信用系統
建立信托機構及監管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及工商稅務管理部門的信用征信系統。加強合作,互聯互通,實現內部征信系統聯網,信息共享,提高監管效率。各機構之間進行相互通報或公告對那些失信、背信者,使他們在信用市場無立足之地,打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安全可靠長久的金融市場。
參考文獻:
[1]丁小娟.論信托財產的破產隔離功能[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5月.
[2]王湘平.準破產債務人設立信托規避債務分析[J].企業家天地,2009年 1月中旬刊.47頁.
[3]李凱更,吳國基.破產管理人視角下的信托破產隔離機制探析[J].金融焦點.2015年 10月.07-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