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晏
【摘? ?要】以“幼兒為中心”的課程觀理念和思想核心,確保課程應滿足幼兒對安全與健康、關愛與尊重的基本需要,并能給幼兒提供一定的學習機會;確保課程應與幼兒階段的學習特點與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需要;確保課程應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差異,體現個別化教育。班級環境是構成課程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教師應該超越以往美化、綠化、兒童化的班級主題環境創設的理念,站在更高的角度嘗試進行基于課程觀(課程需要)的主題環境創設。
【關鍵詞】課程觀;班級環境;創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7-0166-02
【Abstract】Take the "child-centered" curriculum concept and core ideas to ensure that the curriculum should meet the basic needs of children for safety and health, care and respect, and provide children with certain learning opportunities; ensure that the curriculum should match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stage adapt to the level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o stimulate children'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needs; ensure that the curriculum should resp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reflect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The class environment is a part of the curriculum,it can be seen that teachers should go beyond the previous concept of beautification, greening, and children's class theme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try to create the them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view (course needs) from a higher perspective.
【Keywords】Curriculum view; Class environment; Creation strategy
我們相信,我們必須在全面分析班級兒童的發展特點和個性需要的基礎上,超越美化、綠化、兒童化導向的班級環境創設,基于課程需要的高度看待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價值,讓這個環境必須始終保持“新鮮”與“神秘”,能更有效地與班級課程相匹配。基于以上理念,我們在中班主題《夏天你好》的班級環境創設過程中運用以下策略進行嘗試。
一、創設“自然氛圍”,營造課程環境
中一班有35名幼兒,特點為熱情好動、有想法、能表達。中一班位于幼兒園教學大樓一樓,面積48.6平方米,是建造于80年代的六邊形教室。班級門外是一個狹小的走廊和一個小天井。在創設主題課程的環境氛圍時,我們考慮三個方面:
1.園所特色:作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多年來我園一直倡導“自然、和諧、生長”的課程理念。我們努力將園所的這種標志性理念融入班級環境創設中。
2.班級氛圍:在中一班幼兒、教師、家長像一家人一樣平和自然,和諧鮮活,形成了快樂、自信、友善的班級氛圍。
3.物品資源:在中一班環形主題板和主題墻背景是用木屑壓制的軟木鋪設的;桌子是可回收紙制品;蒲草墊由教師手工編織的;放置用具的竹筐竹簍是家長友情提供的——這是中一班特有的物品資源。
二、營造“文化氣息”,蘊養課程內涵
在本次主題課程中,幼兒投票選出了主題幸運色“藍色”,我們用這種顏色作為本次主題課程環境的主色調;幼兒商議選出的本次主題標志“幸運三葉草”,三瓣葉子分別代表我們(幼兒、教師、家長)、夏季和我們延續的“快樂、自信、友善”的班級精神。我們擁有一個半開放的文化區,基于主題課程開展的需要,在本主題中該區域的主要內容為《我愛夏天的……》,幼兒在這里用黏土表現自己喜歡的夏日水果、用紙筆表達夏天去海邊的愿望、用針線描繪自己設計的夏季服裝。
三、構建“想象空間”,推動課程拓展
在本次主題課程的環境創設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了兒童的自主性,引導每個幼兒在本主題中的各種直接經驗的獲得。我們的做法是:
(一)拿掉些
1.拿掉固定的區域牌:班級中的區域內容是根據幼兒的需求每天變化的。例如綜合游戲區。在這里,有時幼兒用奶粉罐、包裝盒玩“納涼屋”建構游戲;有時穿上自制服裝開展夏季服裝表演游戲,有時玩累了就在這里玩睡覺游戲。
2.拿掉木質的區域隔斷:木質的區域隔斷相對比較笨重,經幼兒的建議,我們一起用飛機盒搭建了美觀、輕巧可移動的隔斷。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區域的劃分。
(二)保留些
基于幼兒的強烈要求,我們保留了上個主題中利用六邊形教室的兩個角落布置的男生角和女生角。這是幼兒說悄悄話的地方,給人包容、安全、隱秘的感覺。
由于條件限制,班級的活動室與午睡室處于同一空間。在午睡區由于高低床不夠,所以幼兒園又配置了5張單人小床。綜合游戲區便與午睡區域相連。在主題行進過程中,綜合游戲區的幼兒有時會偷偷地在小床上爬來爬去,樂此不疲。
(三)增加些
中一班教室門外是走廊,這里相對比較幽暗,所以,在本主題中這里成了一條很棒的夏日海底隧道。游戲時間,幼兒自發將小椅子放置到走廊兩邊,用皮筋自由拉出隧道,然后比一比,誰爬得快,鉆得巧。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教室空間的大小,但我們可以更巧妙地使用這個空間。認真觀察幼兒,因為他們的想象會激發我們對于主題課程中游戲環境創設的想象,會提供給我們更多的靈感。
創設基于課程需要的班級環境就是需要更多去解讀本班幼兒的特點,創設符合他們口味的班級環境;創設“基于課程需要”的班級環境就是更有效地運用一切資源,創設能帶給他們更多樂趣的班級環境;創設“基于課程需要”的班級環境就是更堅定地站在兒童的立場觀察和思考,創設有利于他們成長的班級環境。“課程需要”讓教室變得更“大”、更“有趣”;“課程需要”讓兒童變得更“自主”、更“鮮活”;“課程需要”讓教師變得更懂得“放手”、更有“智慧”。
參考文獻:
[1]王文娟.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作用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2).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