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多
摘 要:王右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的寶貴財富,王右木精神在巴蜀大地的孕育對于四川革命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有深遠意義。王右木精神是勇于探索、樂于奉獻、敢為人先的精神代言。在新時代,如何利用融媒體傳播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如何將革命精神通過融媒體發揚光大是我們總結探索的主要任務,本文從多角度提出創新路徑,切實增強王右木精神在新時代的繼承與傳播。
關鍵詞:融媒體;王右木精神;繼承與傳播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8-0003-02
王右木,四川江油人,四川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者、四川黨團組織的創建者。王右木少時家境殷實,1914年通過選拔為官費生開始了東渡日本的留學生活。在日期間,結識了李大釗等愛國進步人士,初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五四”運動爆發以后,王右木在成都高等師范學校任教,并利用教師身份,開始了以成都為中心輻射四川的馬克思主義傳播之路。1920年由王右木為主要發起者創辦了馬克思主義讀書會,通過讀書會聚焦新文化、新思想,吸引了當時大部分在校學生和愛國新青年,讓他們在讀書會思想廣受洗禮。1921年,王右木認為時機成熟,創建了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王右木以創建馬克思學會為主,并將自己的讀書會在成都各大學校廣泛宣傳。為更好地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王右木通過創辦《人聲》報為介質,1924年出任四川督辦署《甲子日刊》主筆,通過報紙這一主流平臺,大力宣揚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宣傳進步思想,動員群眾。1924年,王右木在從上海赴廣州參加黨的會議的路途中,不幸失蹤遇難。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王右木精神的科學內涵
腐朽的舊社會讓王右木見證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國家出讓主權,人民生活疾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王右木立志報效國家。隨著王右木閱歷的不斷增多,各種思想的不停碰撞,其思想從最初的教育救”轉變為科學救國”最終落腳到改造社會,對腐朽社會的推翻再重造是王右木后期革命奮斗的目標,而馬克思主義思想則是他后期一直遵循的指導思想。
(一)勇于探索的開拓精神
受早期辛亥革命前的影響,王右木認為教育救國、科學救國是實現救國救民的唯一途徑,通過教育的力量,大力培養優秀人才,廣泛引進先進技術,發展國家剛需工業,提升國家實體經濟,但內憂外患的現實境況讓王右木發現改良主義救國只可治表,不可治根;辛亥革命后,王右木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影響,結識了大批有識之士,商討國家政治,倡導民主共和,但后期的軍閥征戰讓他清醒地認識到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不能改變中國現狀;1914年,年輕的王右木在日本留學期間,首次接觸到《共產黨宣言》,讓王右木有機會傾聽日本進步學者講授馬克思主義,通過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留日學生的交流,讓他的思想發生了改變,意識到了想要推翻舊世界,建設新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才是唯一途徑。王右木勇于探索的開拓精神閃現著光輝,是中國革命的精神動力,也是王右木精神的深刻內涵。
(二)樂于奉獻的犧牲精神
《人聲》是王右木表達救亡圖存的核心介質,其創辦目的就是通過報紙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人民提供更好地生活。初辦《人聲》時,由于經費不足,王右木將自己任教期間的所有工資和積蓄都投資在報紙的創辦上。《人聲》的刊發不畏強權,強勢揭露了官匪勾結、貪污成風、惡意征稅等罪行。為了報復王右木利用報紙來揭露反動勢力的種種罪行,反動勢力公然將王右木的親人以非正當理由逮捕入獄,并對其進行了嚴重的拷問和行刑。正是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王右木樂于奉獻,將責任一肩挑,展現了無產階級偉大革命者的奮斗精神。
(三)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首創精神反映出王右木不畏強權、勇于進取的創新精神。在日留學四年歸國后,王右木帶著先進的思想,在成都創立了“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創辦了《新四川旬刊》和《人聲》等報刊、組建了“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建了四川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四川支部,這些壯舉背后的困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王右木卻用驚人的毅力,敢為人先的開創精神將這些艱辛卻有意義的首創全部落實落地。[1]王右木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鼓舞、激勵著中國人民在新時代砥礪奮進,同時也詮釋了王右木精神的新內涵。
王右木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在他身上無不體現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信念。從1918年前他出國尋找救國之路,到1918年后他開始傾其畢生精力奉獻四川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縱觀其革命軌跡,在其身上閃現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人繼承與發展。
二、王右木精神在新時代的繼承與傳播現狀
王右木精神的形成是基于愛國主義精神的充分凝練和升華,新時代的人民大眾愛國主義熱情高漲,把愛國、愛黨、愛社會統一起來,并通過各種途徑積極接受愛國主義再教育,不斷提升精神境界,不斷鍛造自我品格。近年來,王右木精神在新時代的繼承與傳播愈演愈烈,就目前來看,其繼承與傳播的對象可分為人民群眾、青年學生、公職人員。
(一)人民群眾:以主流媒體為導向,以內容真實為核心
隨著主流媒體的廣泛傳播,發揚和繼承各類愛國主義的精神各地快速鋪展開來。為更好地、直觀地了解革命烈士偉大精神,弘揚紅色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各地政府都在烈士們的家鄉或工作所在地整修和翻新了烈士故居,并由故居講解員深情地將烈士的生平和故事一一道來,這樣的講解通俗易懂,普通民眾也能從參觀、聆聽、感悟中去體會革命烈士做出偉大事跡前的生活經歷,去追溯偉大精神萌芽的根源所在。同時,由于媒體的多元化繁榮,通過主流媒體宣傳烈士,報道烈士,挖掘烈士背后的感人故事,也是一種新的繼承與傳播,通過人民大眾所喜愛的主流媒體,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將烈士故事進行重新整合和還原,并利用各類高科技技術,通過電視、電影、紀錄片、動畫片、直播、深度報道等形式播出,讓人民大眾在易于接收內容的同時,思想再次受到洗禮。
(二)青年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體,以碎片學習為輔助
青年學生是時代的先鋒,民族的未來。讓他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革命先烈偉大精神是引導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必要途徑。[2]當前,不少高校,特別是四川省成都和綿陽地區的部分高校,紛紛將王右木精神列入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的學習中。由于地域優勢,高校學生們能夠近距離的到訪位于綿陽江油的王右木故居,通過故居講解員介紹和對烈士的深刻認識,感悟和傳承這種精神,并將這種精神運用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在青年學子中,王右木精神的傳播,主要還是以課堂學習為主,輔之以碎片化學習,利用智能手機中的各種App,能夠全方位、多視角地了解王右木的生平事跡,并通過反復聆聽,深刻體悟和感受王右木精神。學校也將王右木精神融入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通過新生開學的學前教育、思政課的講授、主題班會的創新性學習,去引導和助力大學生的精神成長。
(三)公職人員:以理論研究為基礎,以實踐結合為目的
廣大公職人員是人民的公仆,在學習和弘揚以王右木精神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教育時更應該爭當排頭兵。公職人員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自身的愛國熱情。在廣大公職人員當中掀起學習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習,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至關重要。公職人員多數由黨員同志構成,在繼承和發揚王右木精神時,一定要以理論研究為基礎,深學細悟,多思多想。利用平臺,合理對相關精神資料整理和挖掘,將主流愛國主義努力做到將王右木精神凝練出理論價值,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工作當中大力弘揚勇于探索、樂于奉獻、敢為人先的王右木精神。
三、融媒體助推王右木精神在新時代的繼承與發展路徑
王右木精神蘊含著堅定的政治信念、勇于探索的開拓精神、樂于奉獻的犧牲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這些都是大眾學習愛國主義精神的寶貴資源。利用融媒體的優勢探析新時代王右木精神的繼承與發展路徑,是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建立媒體矩陣聚焦報道
隨著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媒體平臺的發展如雨后春筍,以王右木精神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繼承與發展需要依托各類媒體平臺,并通過全媒體記者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采訪,以最新的素材、最真實的故事展現出偉大的烈士精神,并根據各類媒體平臺的要求制作成各類新聞作品,多管齊下,共同營造全民學習王右木精神的氛圍。
(二)通過媒體演示深入學習
除了多元化采訪報道之外,巧用媒體平臺,根據王右木原型創作一系列經典人物形象,廣泛掀起向王右木同志學習的熱潮。通過網絡、報紙、電視臺、微博微信、小視頻平臺、直播等渠道,以生動鮮活的事例,更加深刻地體會和領悟王右木精神的強大現實力量,大力宣傳王右木背后的革命故事,挖掘王右木精神思想內涵,以王右木精神激勵廣大民眾在學習生活中養成堅定信念和助人為樂的偉大情操。
(三)利用媒體助力故居建設
學習和弘揚烈士精神,烈士故居的建設至關重要,通過參觀烈士故居能夠更好地領悟烈士精神。但是,以王右木故居為例的大部分烈士故居,由于時代變遷對物品慢慢地消耗,很多珍貴的物品難免受損。基于這種情況,利用數字媒體將故居的物件掃描進電腦,并通過二維碼的形式將物品對于烈士的意義以音頻和視頻的形式播出,既豐富了故居珍貴物品的來龍去脈,又讓參觀者有更好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總之,利用數字媒體助力烈士故居的建設是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一次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王良秋.王右木精神意涵及其當代價值[J].山東青年,2017(7).
[2]馬為公.緬懷先烈業績 學習革命精神[J].北京黨史,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