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嬌 卓雯君 冷曉霞
摘要:在此次疫情大考面前,生物安全逐漸受到重視。再加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農村電子商務必須要逐步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鑒于此,本文站在生物安全背景下,總結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在生物安全日益重視的趨勢下,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物安全;農村;電子商務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提出要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從而逐步拉開了全民重視生物安全的時代。并且在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指出“有效開發農村市場,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支持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等延伸鄉村物流服務網絡,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作為能夠提高農民收入,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農村電子商務就必須在生物安全背景下尋求新的出路。在生物安全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又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而其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不斷重視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1、生物安全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遇到的挑戰
1.1 人才缺乏
在這次新冠病毒肆行期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逐漸考慮到自身消費的安全性,所以,在國家大力扶持之下,農村電商逐漸迎來了新的曙光。而農村電子商務要想得到發展,就必須要有擅長管理和銷售等技能的人才才能真正經營好,而我國農村電子商務領域這一塊正是缺乏這些人才。主要是因為具備管理和銷售等綜合型人才在引入農村電子商務時存在困難,比如說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很多農村人都想向城鎮地區轉移,農村留下來的多是老少人群,再加上農村很難給高質量人才提高較好的平臺和工資待遇,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才更容易被大城市所吸引,從而加大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有就是正處于發展中的農村電子商務很難讓這些人才看到未來的出路,所以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抱著懷疑和觀望的態度。
1.2 面臨雙重風險
隨著疫情漸趨好轉,國家提出要將脫貧攻堅堅持到底,絕不能半途而廢。但是,盡管政府一直鼓勵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加大農村電子商務的扶持力度,提供了很多的優惠政策,然而由于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偏低,再加上政策了解不夠深入,從而導致即使有金融機構提供小額貸款服務,農民也害怕承擔風險,不愿意去貸款。再加上農產品基本上是靠天吃法,所以農民在種植農產品時存在自然風險。再比如說道路建設,很多農村地區即使農產品豐收,但是因為道路阻塞,使其很難向外銷售,最終也會使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隨后將農產品放入市場中進行銷售時也面臨著市場風險,在目前的電商平臺上,極度缺乏有品牌、有保證的農產品,主要是因為農產品的質量不能保證,再加上還會存在以次充好的現象,導致很多消費者對農村電子商務存在不信任感。再加上存在惡意競爭以及不誠信行為,使得農村電子商務愈發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1.3 觀念淡薄
隨著武漢解封,人們逐漸開始放松了對疫情的警惕,這樣十分不利于農村電商的發展,因為這有可能給病毒可乘之機。再加上,因為農村相對閉塞,對于網絡信息的接受能力不足,使得很多農戶一直都是通過現金交易。再加上農戶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相對緩慢,這也就使得在農村電子商務普及時遇到了很大阻力。農村大多數農戶對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觀念都是比較落后的,并且農村人口多、教育相對落后,并且其文化素質偏低,又加上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其對電子商務缺乏信心,并且一直是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尤其是關于網絡認知和培訓這一塊都是采取的逃避行為,甚至有部分農民甚至是不知道電子商務是何物。
1.4 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新冠病毒的爆發,很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落后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很多農村地區的生活服務設施存在嚴重不足之處,比如醫療方面,在這次疫情期間甚至無法滿足對群眾進行體溫測量的要求,而這也給后續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埋下了隱患。還有就是生產服務設施也不夠完善,如在遇到連續暴雨天氣,很多農田的灌溉疏通設施根本無法達到標準,致使很多農戶損失嚴重。再有就是生產生活服務設施,主要是指教育、道路和通信設施這一塊,農村的教育相對城市比較落后,師資力量也不足,尤其是隨著城鄉差距的逐漸拉大,更多的農戶選擇在城市定居,將孩子送到城市學習等等。
1.5 規模不大且分散,不具備品牌效應
鑒于農產品大多都是地方特色,這也就意味著會受到生產條件和品種的限制,并且也無法和工業品一樣達到量產的狀態,所以不可能實現大規模生產和銷售,這也在一方面限制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即使是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初期,主要是以精品銷售為主,但是在后期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以及各種成本條件的約束,這種方式也會不合時宜。再加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一直處于缺乏品牌階段,甚至復制、抄襲等行為屢禁不止。如著名的“龍井茶”還沒到產出時節,但是市場上已經有很多“龍井茶”在降價銷售,這樣反而會使得后期真正的“龍井茶”無法上市,甚至會損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再加上品牌意識的缺乏、沒有自己的品牌體系以及沒有專業的品牌經營人員,使得農村農產品一直無法擁有品牌效應。
2、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研究
2.1 逐步強化人才觀念
農村電子商務在生物安全背景下要得到長久有序發展,就必須樹立人才為重的觀念。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很多相關人才滯留在農村,這時候就要不斷減去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引進體系,實施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策略,使得人才愿意留下來。同時也要不斷鼓勵當地的有能力的人加入到農村電子商務這塊領域來,也要針對外地人才采取不一樣的宣傳方式,使其能夠愿意留在農村。比如說幫助解決其子女的教育醫療問題,為其提供相配套的住宅。與此同時,也不斷向這些人才證明農村電子商務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并且也能夠給他們提供較好的發展平臺,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并且也可以采取和高校合作的模式,讓學校針對性培養農村電子商務這一塊的人才,使其能夠逐漸滿足農村的人才需求。學校根據網商的需要,定制化、批量化培養電商所需要的人才。同時與學校合作,大力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從而能夠為鄉村振興服務。還可以創辦一系列相關學校,培養專業性人才,從而不斷彌補當地人才缺口。
2.2 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品牌建設
在人們日益開始關注生物安全的大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要想得到長足發展,就必須逐漸加強品牌建設。當品牌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人們就會逐漸關注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銷售量也會逐漸增加,農戶收入也會得到提高。但是農村電子商務品牌建設要從差異化角度出發,要逐漸擺脫初期“以量取勝”的形象。并且政府也要出面給予農村電商支持,不斷提高其品牌意識,讓他們從自身角度出發,自主構建和維護農產品的品牌,同時也要和當地的實體企業合作,逐漸將農產品品牌實體化,讓消費者看的見,買的也放心。
2.3 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是農村電子商務在生物安全背景下迅速發展必不可少的措施。比如說環保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不僅能夠使得農戶自身的健康衛生得到保障,也能使得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的質量得到保證,從而使得需求者更能放心,并且也有利于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再就是必須要加強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從而使得農產品能夠運輸出去,從而使得農村電子商務能夠走出“大山”。
2.4 不斷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構建
要想實現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穩步發展,就必須順應時代。尤其是要將需求者的需求與農戶的供給在信息平臺上相匹配,只有這樣,農村電子商務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現階段較為人知的主要是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而農戶就可以通過這些有名的電子商務平臺來搭建自己的銷售平臺,進行經營。與此同時,政府也要鼓勵農戶自身自發起來搭建獨屬于農村的電子商務平臺,從而使得其能夠更好地為農戶服務,也更能使得消費者放心和滿意。
2.5 探索農村電商金融路徑
由于農村電商大多都是靠天吃飯的農戶,再加上這次疫情的影響,很多農戶的農產品都處于滯銷狀態,在農戶逐漸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時,政府也必須盡可能的加大對農村電商的信貸扶持,比如說和金融機構構建適合的借貸幫扶政策,使得農戶愿意也有能力進行相關貸款,從而解決他們的資金不足問題,并且也能夠不斷鼓勵各種金融機構為農村電商提供更高效合理的交易服務,使得農戶能更好的進行銷售。并且可以因地制宜,盡量在政府扶持的情況下,不斷吸收各種資金來成立農村電子商務基金會,使其能夠保障村內電商的正常運行。
2.6 不斷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多元化的服務體系
尤其是在生物安全日益受到重視的時候,要想實現農村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不斷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多元化服務體系。比如從本村出發,不斷完善本地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從而增強對本地人才的吸引力,滿足其正常需求。同時,也要不斷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使得本村電子商務發展中所需要的軟硬件環境能夠發揮作用。 同時,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統一管理,必須建立相應的統籌機構,比如說電商行業協會,使其能夠成為農村電子商務交流的平臺,并且也能夠保證良性競爭。而且政府盡可能和這樣的統籌機構合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助力,不斷保證其發展的質量和數量。
參考文獻
[1] 于文軒,牟桐.論生物遺傳資源安全的法律保障.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5):1-7[2020-04-08].
[2] 穆燕鴻,王杜春,遲鳳敏.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農村電子商務影響因素分析——以黑龍江省15個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為例.農業技術經濟,2016(08):106-118.
[3] 洪勇.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制約因素與促進政策.商業經濟研究, 2016(04):169-171.
[4] 郭承龍.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探析——基于淘寶村的調研.經濟體制改革,2015(05):110-115.
[5] 劉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探析.經濟體制改革,2008(06):171-174.
作者簡介:
龍嬌,碩士研究生,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卓雯君,碩士研究生,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冷曉霞,副教授,貴州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