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一臺無人駕駛的拖拉機馳騁在廣袤的農田里,通過無線控制器,精準智能平地、 深松、旋耕套耕、起壟作業、且能智能避障;移載、投苗、灌溉、施肥、采收,可以智能控制參數,自適墑情、氣象;無人化采收率每天12~15畝……10月22日,在2020年山西省科協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通過大屏幕向與會嘉賓展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農業增產增收、促進鄉村綠色發展的美好景象。
趙春江在報告中指出,我國與發達國家現代農業水平差距明顯,如農牧業工藝與機械設備結合得不夠緊密,國內穩定性、故障率、易用性等指標不理想,生產成本較高,生產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核心算法的差距顯著。然而,未來的農場將是無人農場,將會需要大量的農業機器人。他說,國內已有很多單位在探討無人農場,也建設了無人農場的示范。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農機裝備的智能化水平,是實施智慧農業、實現農機農藝融合、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趙春江院士認為,人機共融是未來農業人工智能發展重要的一環,將人和機器的智能起到1+1>2的作用。由于農業非結構化特點特別突出,運用人機共融技術將大大減少農業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成本,通過機器人預測人的意圖并與人交互,可使機器輕松完成復雜的目標任務。隨著農業大數據系統的完善,他對未來智慧農業的期待是建立農業超級大腦,打造更加龐大的、宏觀的、虛擬的、戰略性的農業機器人系統。
近年來,我國各地圍繞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衛星導航定位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應用進行了有益探索,在大田精準作業、設施農業智慧管理、畜禽智慧養殖等方面涌現出很多成功案例。如,新疆兵團應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自動駕駛進行棉花播種,能一次完成鋪膜、鋪管、播種作業,1000m播行垂直誤差不超過3cm,播幅連接行誤差不超過3cm,有效解決了農機播種作業中出現的“播不直、接不上茬”的老大難問題,土地利用率提高0.5%~1%;利用衛星導航技術實現了夜間高質量作業,不重不漏,機車組利用率提高30%,節約農機投資;復用播種時的衛星空間定位信息,大大提高了中耕施肥施藥作業質量,高速作業不傷苗不壓苗,棉花機械化收獲采凈率提高2%~3%。根據新疆兵團實際應用統計,利用應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自動駕駛技術,畝節約人工成本60%,畝增收節支193元。
“智慧農業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壁w春江表示,要堅持現代、綠色、智慧發展理念,選擇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推動,建立分門別類的補貼政策。數字技術則是未來農業增產增收的“法寶”,“要把數字技術應用在生產過程各個環節,全過程、全要素、全系統地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去,構建智慧化的生產技術體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