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祚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影像科,內蒙古民族大學呼倫貝爾臨床醫學院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乳腺癌主要是發生率女性人群當中,近年來也有男性乳腺癌患者病例,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由于該疾病早期的癥狀不明顯,其診斷有一定的難度[1]。目前主要是采用化療以及手術治療,其治療效果較好,明顯改善預后。在手術前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保證手術的入路以及對療效進行評估[2]。本研究主要探討乳腺癌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對其化療療效進行評價的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分別在患者化療前、化療一個療程后以及化療結束進行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對比化療療效進行評價。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6 ~65 歲,平均年齡(44.21±3.21)歲。所以患者均診斷為乳腺癌,診斷方式采用活檢穿刺,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的并經本院批準。
在化療前一周、化療一個療程后和化療結束三個階段對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患者取側臥位,使用的儀器為GE1.5TSigna Twin Speed With excite 雙梯度超導型核磁共振掃描儀,進行常規掃描以后,對患者采用矢狀面快速自旋回波進行掃描,掃描方式為平掃,選擇T1W1 及T2W1,其平掃的矩陣為256×160,5mm 厚層以及1mm 層間距。注意對T1W1 的回波時間設置為40s,重復時間設置為480s。DWI 的掃描參數為矩陣128×128,1mm 層間距,5mm 厚層以及TR 5000m,TE 57.9Sms,b值1000s/mm2,掃描40s。
(1)腫瘤化療療效評價[3]:完全緩解(CR):患者的病灶完全消失,并且維持一個月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的最大水平直徑×最大垂直直徑縮小>50%;疾病穩定(SD):腫瘤的最大水平直徑×最大垂直直徑縮小<50%,或增大的程度<25%;疾病進展(PD):患者的腫瘤腫瘤的最大水平直徑×最大垂直直徑≥25%。將CR、PR、SD 均視為有效,PD 視為無效。(2)ADC 值。
統計數據采用SPSS20.0 展開整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化療結束后核磁共振評價效果
化療1 個療程后,患者的ADC 值和腫瘤最大徑線與化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化療結束后,患者的患者的ADC 值和腫瘤最大徑線與化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4.94 和3.12,P <0.05),見表2。
表2 化療不同時間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化療不同時間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化療前比較,P <0.05;#與化療前比較,P >0.05。
指標n化療前化療1 個療程后化療結束tP ADC值(10-3mm/s-2) 60 1.02±0.13 1.07±0.12# 1.23±0.13* 44.94 0.000腫瘤最大徑線(mm) 60 43.65±17.09 41.78±16.91# 36.24±16.73* 3.12 0.047
有效組患者在化療前、化療1 個療程后和化療結束的的ADC值以及變化率均高于無效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化療有效與無效患者的ADC 值變化情況(±s)

表3 化療有效與無效患者的ADC 值變化情況(±s)
組別n化療前化療1 個療程后 化療結束變化率有效組471.07±0.131.15±0.121.30±0.12 21.63±4.46無效組130.98±0.121.07±0.111.15±0.12 17.36±4.63 t-2.2442.1633.9893.031 P-0.0290.0350.0000.004
乳腺癌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無法正常生活,并且還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4]。本研究主要探討乳腺癌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對化療的不同階段其療效進行評價的價值。結果顯示,化療結束后,患者的ADC 值明顯升高,腫瘤最大徑線與化療前比較明顯降低,與化療前相比,差異顯著(P >0.05);化療中有效組患者的ADC 值以及變化率在化療前、化療1 個療程后和化療結束時明顯高于化療無效組。說明化療后的療效比較顯著,并且采用初始的ADC 值可以用于評估療效。核磁共振對軟組織的敏感度高,在乳腺癌的診斷中應用比較廣泛。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是早期無創療效的一種監測方式,可以通過三維重建圖對腫瘤的大小變化情況進行評估,為臨床的診斷和療效判斷提供依據[5]。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進行化療療效評估的價值較高,可以評估腫變化情況,為治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