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生 許智華 王永勝 楊建東
(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心胸外科 山西 大同 037003)
嚴重胸部損傷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就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指各種心源性以外的肺外致病因素,而導致患者發生急性進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在急性肺損傷的情況下,肺順應性的降低,若是采用常規的機械通氣,容易發生氣壓傷以及減少心排量等不良現象;若是采用小潮氣機械通氣治療,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癥狀,能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數,改善SaO2、PaO2等,減少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1]。因此,本文主要將200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嚴重胸外傷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小潮氣量機械通氣治療后,對其治療效果進行探討。
選取我院收治的80 例嚴重胸外傷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選取的時間段為200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按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應用常規機械通氣潮氣量,其中23 例為男性,17 例為女性,年齡25 ~62 歲,平均年齡(43.68±6.97)歲;實驗組應用小潮氣量機械通氣,25 例為男性,15 例為女性,年齡24 ~60 歲,平均年齡(42.84±8.25)歲。兩組患者之間,各項資料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可對比。
對照組:應用的機械通氣潮氣量為:8 ~12ml/kg,平臺壓為:18 ~28cmH2O。
實驗組:應用的小潮氣量機械通氣為:5 ~8ml/kg,平臺壓為:12 ~18cmH2O。
觀察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24 小時、48 小時、72 小時的PaO2、SaO2等變化情況。
治療后24 小時、48 小時、72 小時,實驗組SaO2指標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 >0.05);治療后24 小時、48 小時、72 小時,實驗組PaO2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氣指標變化比較(±s,mm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氣指標變化比較(±s,mmHg)
組別n24 小時48 小時72 小時PaO2SaO2PaO2SaO2PaO2SaO2實驗組4074.34±2.140.92±0.1184.42±2.080.95±0.0985.43±1.310.96±0.19對照組4065.35±4.060.93±0.0379.38±4.080.91±0.1182.42±1.110.95±0.11 t 12.3890.5546.9600.19211.0500.288 P 0.0000.5810.0000.8480.0000.774
嚴重胸部外傷指的是大范圍的胸壁以及胸內的重要臟器,遭受到重度損傷后,患者會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容易引發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礙、循環功能障礙,嚴重者會直接危及到生命安全。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則是該疾病常見的并發癥,具有高死亡率。臨床上治療該類患者時,若是正確的使用機械通氣,則可有效的提高搶救成功率。
以往采用常規的機械通氣治療,會增加患者的氣道峰壓,導致患者通氣的肺泡,會發生過度膨脹現象,從而損傷患者的肺。再加上嚴重胸外傷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經常都會伴有休克癥狀,應用大潮氣量,會增重患者的休克狀態,從而誘發其多功能臟器衰竭[2]。小潮氣量通氣,則能有效的減輕或是避免患者因機械通氣,而導致的肺損傷,同時又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小潮氣量通氣對氣道壓力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對患者加上適當的吸氣末正壓通氣進行治療,能保障患者的肺泡開放,復原萎縮的肺泡,降低呼吸死腔的情況,從而增強功能殘氣量、創傷性肺順應性,對患者失調的通氣血流比例進行糾正,有利于氧氣通過患者的呼吸膜進行彌散,以此來降低死亡率和呼吸機所導致的肺損傷發生率[3-5]。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應用小潮氣量通氣治療后,其24 小時、48 小時、72 小時PaO2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采用小潮氣量通氣,能降低患者的高碳酸血癥現象,減少肺泡蛋白質滲出,減輕肺水腫,改善患者的氧合狀態,盡量的避免對患者的肺造成損傷。
綜上所述,采用小潮氣量機械通氣治療,對嚴重胸外傷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氧合,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