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仁英 凌軍大 宋光林 田映國
(四川省岳池縣人民醫院腫瘤二病區 四川 廣安 638300)
頭頸部惡性腫瘤是一種臨床上發生率比較高的腫瘤類型,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大概80%的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已經發展至局部晚期或者晚期,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頭頸部惡性腫瘤類型較多,包括喉癌、鼻咽癌、腮腺癌以及甲狀腺癌等,主要采用手術和放化療進行治療[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晚期頭頸部腫瘤中化療方案越來越多,多西他賽聯合順鉑化療方案在臨床上也被廣泛應用,但是用藥后產生的毒副作用得到了臨床的廣泛關注。本文針對晚期頭頸部腫瘤治療期間應用多西他賽聯合順鉑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將本院收治的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計50例,分析患者入院就診時間為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將患者按照治療措施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所占比例為17:8,年齡最小值為22 歲,最大值為69 歲,年齡均值為(41.36±3.24)歲,其中鼻咽癌者11 例,喉癌8 例,上頜竇癌者6 例;觀察組患者患者中男女所占比例為19:6,年齡最小值為24 歲,最大值為70 歲,年齡均值為(41.95±3.77)歲,其中鼻咽癌者12 例,喉癌9 例,上頜竇癌者4 例。50 例患者基線資料行統計學分析后結果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氟尿嘧啶聯合順鉑治療,氟尿嘧啶用藥劑量為25mg/(m2·d),在用藥第1 ~5 天采用靜脈滴注方式;于第1~3 天應用順鉑,同樣行靜脈滴注,劑量為25mg/(m2·d)[2]。
觀察組患者則應用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治療,第一天應用多西他賽,用藥方式為靜脈滴注,將時間控制于2 小時以內,用藥劑量為75mg/m2,于第1 ~3 天應用順鉑,采用靜脈滴注措施,用藥劑量為25mg/(m2·d)[3]。為了有效預防多西他賽用藥后出現毒副反應,在展開化療前一晚要求患者口服地塞米松和雷尼替丁,進行患者胃粘膜保護。于化療開始當天靜脈滴注20mg 地塞米松,肌肉注射40mg 苯海拉明從而預防毒副反應。所有患者在應用順鉑前后均應用5-HT3 受體阻滯劑,避免發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可以適當給予利尿劑[4]。在患者用藥期間需要密切監測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便于及時采用對癥治療措施。
患者化療措施采取1 月以后,給予患者MRI、CT 檢查,進行臨床治療效果的判定。觀察統計患者在化療期間產生的毒副作用(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周圍神經損害)。
此次研究涉及數據借用SPSS23.0 進行分析統計,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為76.00%,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評定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例)
觀察組患者毒副作用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 <0.05),見表2。

表2 評定患者毒副作用發生率(例)
目前臨床對于頭頸部腫瘤主要采用手術治療以及化療措施,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后,患者于5 年內的生存率高達50%,但是在治療期間也有失敗情況,主要原因在于遠處轉移和局部復發,此現象大多發生在手術或者化療治療失敗后的2 年以內[5]。針對治療失敗的晚期頭頸部腫瘤患者在一般情況下建議應用綜合治療措施,其中常見的化療藥物包括氨甲喋呤、順鉑以及氟尿嘧啶等,但是這些藥物的治療效果并不明顯。隨著近年來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臨床上所應有的化療藥物在不斷更新,例如紫杉類、草酸鉑等,對遠處轉移以及復發患者而言具有較高的有效性。
上述研究結果表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以及毒副作用和對照組相比較均具有顯著差異(P <0.05),分析原因如下:多西他賽在臨床上又被稱之為多烯紫杉醇,是一種紫杉烷類抗腫瘤藥物,其作用機制在于加強微管蛋白聚合作用,對有效抑制微管解聚作用具有積極意義,從而形成更加穩定的非功能性微管束,具有理想的抗腫瘤效果,而且多西他賽的抗癌活性比較高,大概為紫杉醇的1.3~12倍左右[6]。順鉑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大多應用于實體瘤的臨床治療,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細胞DNA 的損傷修復,兩者藥物聯合應用已經成為頭頸部腫瘤患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增加治療效果,但是也增加了不良反應發生率。由于化療藥物作用于患者機體在滅殺腫瘤細胞時對正常細胞組織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發生嚴重不良反應,降低了患者機體免疫能力,為了規避、降低不良反應風險性,還需要展開全程藥物服務[7]。在此次研究中為了有效預防由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在化療措施落實前實施有效預防,因此毒副反應發生率并未大量增長。
綜上所述,在晚期頭頸部腫瘤治療期間選用順鉑和多西他賽聯合治療,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且用藥后毒副作用較低,臨床效果肯定,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