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王奇詠
(昌吉州中醫醫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30 ~50 歲女性群體內發病率較高,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性激素等因素有關,患病后患者有痛經、月經異常及子宮體積增大等表現,未接受及時治療可能引起不孕,影響身心健康。近年來,放射介入治療在臨床廣泛應用,其屬于新型的放射治療手段,具有微創、定位準確、安全有效及并發癥少等顯著優勢,通過血管插入導管,注入適量栓塞劑,促進子宮肌瘤萎縮并壞死,保留子宮且改善患者預后,療效顯著。本研究分析子宮肌瘤患者采用放射介入方案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研究時段是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研究對象是我院接收的70 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兩組各35 例,觀察組:年齡22 ~37 歲,均值是(25.49±8.32)歲;其中已生育21 例,未生育14 例;對照組:年齡23 ~38 歲,均值是(25.68±8.27)歲;其中已生育22 例,未生育13 例。兩組比較(P >0.05)。
①納入標準:經檢查確診符合《婦產科學》[1]中“子宮肌瘤”者;配合本文治療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②排除標準:肝腎功能障礙者;存在手術禁忌癥;凝血功能障礙者;認知、精神障礙者;中途退出研究。
對照組:保守療法,患者服用12.5mg 復方米非司酮片,2次/日,持續用藥治療3 個月。
觀察組:放射介入治療,術前協助患者行血常規、尿常規等檢查,且提供心理疏導,闡明放射介入治療的優勢、子宮肌瘤的相關知識,消除顧慮且緩解患者心理負擔,避免產生負性情緒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符合手術指征者,月經結束7d后行手術,根據病情需求合理選擇導管,經右側選擇性的將導管穿插至兩側骼內動脈到達血管部位,根據子宮肌瘤大小,經導管注入適量栓塞劑。造影下明確左側子宮動脈后并插入導管,注入600um海藻酸鈉微球,行子宮動脈栓塞操作,直到血流停止,完成栓塞后退出導管至髂內動脈,借助造影觀察栓塞的效果,撤出導管并行血管內長袢塑形操作,右側栓塞方式同上。術后拔除導管,嚴格遵醫囑提供抗生素,避免發生感染。
臨床指標:治療后測定兩組生活質量(參照健康問卷簡表[2],涉及生理領域、社會功能、情感限制、物質生活、精神狀態等,百分制表示,得分越高生活質量更穩定)、子宮肌瘤縮小時間、體征好轉時間。
隨訪患者病情6 個月,統計兩組肌瘤復發的例數。
利用SPSS22.0 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臨床指標)(±s)t 檢驗。計數資料(復發率)[n(%)],χ2檢驗。P <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高,子宮肌瘤縮小、體征好轉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指標比較(±s)
組別n生活質量(分) 子宮肌瘤縮小時間(d)體征好轉時間(d)觀察組3592.59±9.686.12±1.238.19±2.35對照組3587.41±8.539.45±2.8612.21±3.54 t-2.37526.32795.5972 P-<0.05<0.05<0.05
觀察組復發率(2.85%)低于對照組(17.14%),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復發率比較
子宮肌瘤屬于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育齡期女性群體內發病率較高,腫瘤屬于良性,據不完全統計[3],本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是20%~30%,發病機制是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患病后患者有月經量增多、子宮內出血及下腹部包塊等表現,未接受及時治療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引起不孕,增加患者的身心負擔。
有研究報道[4],放射介入治療子宮肌瘤患者改善預后效果,具有創傷小、定位精準及安全性高等顯著優勢,治療機制是:阻斷子宮、病灶提供血液的血管,使異位狀態下子宮內膜及病灶長期處于缺氧缺血狀態,有效殺滅病灶,達到縮小子宮體積的目的,改善不適癥狀。部分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異位內膜發生壞死后,基底層支撐程度明顯降低,不會對正常肌層產生不利影響,搭建側支循環后能促進血運恢復,療效顯著,加速患者疾病康復進程。需要注意的是,治療前需輔助患者完善各檢查操作,排除惡性病變者,征象不明確者行活檢、診刮等方式確診,避免延誤最佳的治愈疾病時機。
本研究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高,子宮肌瘤縮小、體征好轉時間較對照組短;復發率較對照組低,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說明本研究與金龍等[5]文獻報道結果接近,由此可見早期行放射介入治療的療效顯著,安全可靠,對控制患者病情及改善預后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患者采用放射介入治療能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療效且預防疾病復發,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