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超 陳石玉 羅建光 王煒 戚春潮
(寧波市鎮海區人民醫院骨科 浙江 寧波 315202)
隨著國內外生物信息學的迅猛發展,miRNA 作為分子生物與生物信息學領域中的新秀,被迅速應用在各類疾病的基礎研究、診治與新型藥品開發等領域[1]。多種miRNA 被證實與骨折愈合有密切關聯[2]。但目前國內外均將研究重點放在局部組織活檢,而無創的早期檢測手段仍然欠缺。因此,迫切需要一種無創快捷的檢測方法輔助診斷骨不連,提高患者的早期臨床干預率,減少骨不連的發生發展。基于此,本研究為了進一步分析骨不連患者外周血miRNA 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就寧波第七醫院各15 例健康人組、按期愈合組、骨不連組患者的病歷資料展開對比分析,報告如下。
依據隨機對照雙盲實驗設計標準,收集我院2015 年6 月—2018 年1 月30 例骨折患者,按骨折愈合程度分為按期愈合組和骨不連組兩組,每組各15 例。選擇同期健康體檢人員15 名作為健康人組。健康人組:體檢中心采血標本,排除骨與軟組織損傷患者、器質性疾病患者、腫瘤及內分泌代謝疾病患者,其中男8 例,女7 例,年齡19 ~54 歲,平均(36.3±10.5)歲。按期愈合組:取骨科脛腓骨中下1/3 骨折,符合手術指征并經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術后3 月X 線骨折按期愈合患者;排除腦外傷患者、骨延遲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時間≥3 月且≤8 月)、合并器質性疾病或腫瘤、全身內分泌代謝疾病患者,其中男9 例,女6 例,年齡19 ~52 歲,平均(36.1±10.6)歲。骨不連組:取骨科脛腓骨中下1/3 骨折,符合手術指征并經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而術后3 月患者骨折未愈合,且延長觀察期至8 個月仍未愈合患者;排除腦外傷患者、骨延遲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時間≥3 月且≤8 月)、合并器質性疾病或腫瘤、全身內分泌代謝疾病患者,其中男8 例,女7例,年齡19 ~53 歲,平均(36.4±10.4)歲。按期愈合組、骨不連組患者均經X 線、CT 進行確診。三組受試者的性別、年齡對比,均P >0.05。三組受試者均對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分別提取三組受試者的外周血sRNA 并進行RT-PCR 檢測。健康人組采體檢中心體檢血,按期愈合組、骨不連組患者采傷時血及術后3 天、10 天、1 月、3 月、5 月、8 月血。標本液氮冷藏轉運,及時Trizol 法提取總sRNA,RT-PCR 法檢測8 種目標miRNA 表達量,包括miR-140、-654-5p、-378、-29、-203、-221、-9、-30b。
對比三組受試者各時段的外周血miRNA 檢測結果。
按期愈合組與骨不連組患者傷時的8 種目標miRNA 表達量與健康人組對比,均差異顯著(P <0.05)。按期愈合組與骨不連組傷時、術后3 天、10 天的8 種目標miRNA 表達量對比,均P >0.05。骨不連組患者術后1 月、3 月、5 月、8 月miR-140、-654-5p 表達量明顯高于同時段按期愈合組,均差異顯著(P <0.05);而骨不連組患者術后1 月、3 月、5 月、8 月miR-378、-29、-203、-221、-9、30b 表達量顯著低于同時段按期愈合組(均P <0.05),見表1。

表1 三組受試者各時段的外周血miRNA 檢測結果對比
骨不連是一種嚴重的骨折并發癥,在四肢長骨骨折中的發生率高達5%~10%[3]。骨不連一旦發生,常規保守治療通常無法治愈,多需通過再次手術結合內固定治療。骨不連臨床缺乏有效手段進行預測,其為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及醫療資源消耗。通過對骨不連早期預測進行研究,篩選早期觀測指標,開發早期監測產品,將有助于骨不連的早期診斷,使臨床治療具有更好的針對性及敏感性,預防骨不連的發生或持續進展,并進一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4-5]。
本研究結果顯示,按期愈合組與骨不連組患者傷時的外周血miRNA 表達量與健康人組對比存在明顯差異,提示脛腓骨中下1/3 骨折會導致miRNA 的異常表達;研究結果還顯示,按期愈合組與骨不連患者術后1、3、5、8 個月的miRNA 表達量存在明顯差異,骨不連組miR-140、-654-5p 存在高表達,而miR-378、-29、-203、-221、-9、30b 呈現低表達,由此提示,骨不連會導致外周血多種miRNA 的異常表達,且術后1 月即可發現與正常骨折愈合患者的差異性表達,我們推斷這8 種目標miRNA 作為多種蛋白的上游調控因子,可抑制或促進骨折愈合的兩個重要過程:成骨及血管生成,從而影響骨折的愈合。
綜上所述,骨不連患者外周血miRNA 存在異常表達,臨床檢測外周血miRNA 分子標志物可為骨不連早期診斷提供參考依據,從而早期利用各種手段干預骨不連的進展,在提高骨折延遲愈合患者的預后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