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柳軍 郭浩 張政 喻致鍵 劉俊 楊莉萍
(梧州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廣西 梧州 543000)
危重患者的前后負荷、心肌收縮力存在較大變化,如能依據血液動力學指標指導液體管理,對不良事件的減少、患者生命的挽救有著積極意義。但以往中心靜脈壓和漂浮導管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監測屬于有創方法,存在穿刺點感染、心律失常、導管血栓等風險,且在早期連續性監測方面存在一定限制[1]。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具有操作簡便、無創、重復性及連續性良好等優勢,通過血流動力學參數的監測,準確反映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和變化情況,以此決定液體輸入速度及用藥量,對危重患者的有效救治十分重要。本研究以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危重患者為對象,進一步探討了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對危重患者液體管理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危重患者共12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每組患者各60 例。對照組:男32 例,女28 例;年齡48 ~76 歲,平均(62.5±7.2)歲;其中重度胰腺炎4 例,急性心肌梗死6 例,膿毒血癥10 例,肺源性心臟病19 例,創傷失血性休克21 例。觀察組:男34 例,女26 例;年齡46 ~77 歲,平均(62.9±7.0)歲;其中重度胰腺炎3 例,急性心肌梗死5 例,膿毒血癥12 例,肺源性心臟病18 例,創傷失血性休克22 例。兩組一般資料的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液體管理,依據血壓、中心靜脈壓、血乳酸等指導進行液體管理。觀察組依據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指導液體管理,應用Cheetah NICOM 功能性血流動力學監測儀進行監測,將電極貼片粘貼在皮膚上,并連接導線至監測分析儀,結合胸腔阻抗變化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進行監測,并根據心排量(CO)、心指數(CI)、心率(HR)、每搏輸出量(SV)、總外周阻力(TPR)、胸液含量(TFC)的監測結果動態調整液體的輸入速度和輸入量,以此指導液體管理。例如,CO 的正常值為4 ~8L/min,CI 的正常值為2.5 ~4.0L/(min·m2),低于正常值下限可加快補液速度,高于正常值可減慢補液速度;處于正常值范圍內波動時,可適當減慢液體的輸入量。
治療前后,觀察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的變化情況;同時,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及治愈率,評估危重患者的預后情況。
軟件SPSS18.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治療后,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均明顯改善,觀察組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改善優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CO(L/min)CI[L/(min·m2)]HR(次/min)SV(cm3)TPR(D·s/cm5)TFC(ms)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602.8±0.3 3.4±0.2 2.4±0.7 3.3±1.1 123.2±14.9 89.6±16.8 31.1±6.4 37.8±2.9 2374±645 2101±376 61.1±26.9 50.7±16.3對照組 602.7±0.4 3.1±0.6 2.3±0.8 2.6±1.4 122.8±15.5 103.7±9.2 31.4±6.2 35.7±3.3 2369±652 2294±425 60.6±27.3 54.4±18.2 t-0.57483.92730.74584.25120.42253.24580.36982.14580.85412.14580.52144.2587 P-0.25470.00120.41850.03240.74850.03210.68540.00110.98870.02100.87450.0354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治愈率分別為6.7%和96.7%,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治愈率分別為21.7%和86.7%;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情況的比較[n(%)]
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基于生物醫學阻抗原理,通過對阻抗變化的監測來反映血流速度和血容量的變化情況,利用體表電極同步采集阻抗及其心音、心電等信息,能夠對所測臟器部位每個心動周期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進行準確記錄[2]。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涉及CO、CI、HR、SV、TPR、TFC 等多項指標,根據多項參數的監測結果,能夠客觀評估患者的心功能狀況及血流動力學狀況。例如,CI 是心臟前后負荷狀態的指標,對液體治療反應性的預測十分靈敏,通過持續監測CI 值來維持組織灌注量,也有利于對機體血容量進行有效管理[3];監測TFC 增高,可能提示水、鈉潴留或合并胸腔積液發生,而心衰病人監測TFC變化可指導利尿劑的使用[4]。因此,通過CO、CI 等參數的測定評估危重患者的循環狀態,以此指導液體管理對其病情的有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而傳統的中心靜脈壓受右心功能的影響,對左心前負荷的反映存在局限,同時單次中心靜脈壓測量也無法直接反映患者的血容量;肺動脈漂浮導管被認為是心排血量監測的“金標準”[5],但這一監測方法的費用較高,同時對于CO、CI值的獲取也只限于有經驗的ICU 條件,且難以早期獲取所需指標的監測數值。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流動力學指標較對照組明顯改善,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0.05),說明通過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指導液體管理,能夠明顯改善危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同時,依托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數據的支撐,科學調整液體的輸入速度和輸入量,進一步提升液體管理質量,也有助于減少并發癥、提高治愈率,改善預后情況。
綜上所述,應用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指導危重患者的液體管理,有利于改善預后,提高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