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原森 梁上男 吳炎宇
(茂名市人民醫院 廣東 茂名 525000)
慢性硬膜下血腫常見于老年人群,這種疾病通常情況下都是因為外力對患者的頭部帶來沖擊所造成的,早期發病一般不會產生任何癥狀,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在神經外科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在臨床中通常表現為神經功能障礙、顱內壓升高、肢體偏癱、大小便失禁等,對于這種疾病所進行的治療通常都是實行手術治療[1]。傳統形勢下的手術治療方式是針對血腫腔實行鉆孔硬膜下置管引流術進行治療,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微創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革新,在對這種疾病所進行的治療中獲得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在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實行微創穿刺手術進行治療[2]。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分析微創穿刺術與鉆孔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98 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開展研究,標本納入時間為2016 年2 月—2020 年5 月,按照隨機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各49 例。參照組中,男女患者所占比例為29:20;年齡為60 ~75 歲,平均年齡為(60.23±15.24)歲。觀察組男女患者所占比例為24:25;年齡為60 ~76 歲,平均年齡為(60.25±15.27)歲。兩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年齡、性別等相關資料之間的對比并無明顯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參照組
本組實行鉆孔硬膜下引流術進行治療。術中全麻或局麻下切開鉆孔部位的皮膚、骨膜以及皮下組織,之后對其實行鉆孔。在患者的血腫腔中置入兩條硅膠管,使用0.9%氯化鈉溶液對其血腫腔進行反復清洗,直到沖洗液清澈為止,同時拍掉顱內積氣之后在患者的顱腔中放置引流管,術后持續引流3 ~5 天。
1.2.2 觀察組
本組實行微創穿刺手術進行治療,術中定位血腫腔后,局麻下于顱骨前后穿刺兩支2CM 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并接上沖洗裝置后,取生理鹽水沿其中一支穿刺針入水沖洗,沖洗液從另一穿刺針排出,術中反復調整進水及出水,直至沖洗液澄清后結束,并術后持續引流2 ~3 天拔管。
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狀況,主要包括顱內積氣、顱內血腫以及感染;并且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進行詳細記錄。觀察兩組手術、引流和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狀況比較(例)
觀察組手術、引流和住院時間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引流和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引流和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引流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4922.80±5.193.66±1.548.50±2.86參照組4955.71±10.102.37±0.8511.53±2.92 t-20.2875.1335.189 P-0.0000.0000.000
當前,大部分的學者認為老年腦血管硬化以及腦萎縮、活瓣效應是產生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病理學條件。腦萎縮會使蛛網膜下腔的間隙增加,增加腦在顱腔當中的移動程度,使硬腦膜和蛛網膜之間的間隙變得越來越松散,并且輕微的頭外傷會造成橋靜脈破裂的狀況,進而造成硬膜下積血狀況的產生。慢性硬膜下血腫多發于老年人群,并且這種疾病的病程時間長,起病較急,并且很容易由于患者的疏忽而引起其他各種并發癥[3]。嚴重者出現顱內高壓、甚至腦疝危及生命。所以,在對這種疾病所進行的早期檢查的過程中就應該利用合理的方式來對出血部位的出血量以及具體位置進行確定。對于出血量相對較大的患者要對其實行相應的急救處理,盡可能在短時間里對硬膜下血腫進行清除,從而降低血腫滲透壓、顱內壓,強化血小板的凝結速度,進而實現止血的目標[4]。對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治療根本目的就是降低顱內壓、減少顱內血腫及徹底止血治療。
相關研究表示,通常情況下,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生率是相對較高的,這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凝血機制會受到率內壓的干擾,進而產生一系列異常現象,使顱內靜脈擴張力提高。傳統形勢下對于這種疾病所進行的治療通常是實行鉆孔引流術進行治療,但是這種方式很容易使患者產生顱內感染的狀況,這主要是由于鉆孔血腫流出后后顱壓下降,空氣進入到的顱腔中所導致的細菌感染;在實行鉆孔引流術的過程中,顱壓下降過快出現顱內血腫;一些患者會由于顱骨板障、硬腦膜出血等在手術之后產生出血的狀況,對于這種狀況通常是對患者實行電凝止血或使用骨蠟對顱骨板障進行封閉等進行止血[5]。和鉆孔引流術相比,微創穿刺術產生感染的風險相對較低,在手術中可以全密閉情況下沖洗血腫,排除空氣進入顱腔,同時穿刺針與顱骨完全吻合,無引流管移動情況,能夠進一步降低感染現象的產生。但是需要加以重視的是,要將穿刺部位以及穿刺孔保持在相對較高的位置中,這樣一來對于進一步排空顱內空氣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要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腫腔進行沖洗,手術之后對其進行引流,如果產生了血凝塊或者是引流粘稠的狀況,則要使用引流管注入尿激酶,進而使血腫融化[6]。同時術中微創穿刺后,一引流管流入沖洗液,另一引流管流出沖洗液,能比較徹底沖洗干凈殘腔。術后3 天基本能拔除引流管,縮短住院時間。從經驗上來說,兩支微創針穿刺方向上實行微“八”字穿刺,即額部穿刺針向稍向額方向、枕部穿刺針稍向針部,兩針成外八字方向,這樣的沖洗更徹底,但警惕穿刺針未突破硬腦膜的情況。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 <0.05);并且和參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引流時間以及和住院時間均相對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這表明在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微創穿刺術的有效應用,可以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促進患者的盡快恢復,提高治療效果。但微創穿刺術選擇病人方面不太適用于血腫液化不充分的患者,因血腫腔存在絮狀物,引流不夠通暢,容易引起堵管的情況,要引起注意。
綜上所述,微創穿刺術在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的應用,其治療效果非常顯著,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產生,對于促進患者的盡快恢復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