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川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一病區 廣西 桂林 541001)
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后期的表現,往往最主要的死因也是因為這個。21 世紀心血管領域的兩大挑戰慢性心衰就占其一。其癥狀就是會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咳嗽、咳痰,乏力、疲倦、運動耐量減低、頭暈,少尿及腎功能損害等一系列癥狀[1]。老年人一般發生心衰的風險與成年人差不多,而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情況,根據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機能也逐漸的退化,所以老年人的心衰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2]。本次就將94 例患者分別通過常規護理和舒適護理干預的方式進行分析調查對比。
本員選取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共有94 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7 例,其中對照組使用常規的護理方式,而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下再進行舒適護理,對照組男22 例、女25 例;年齡72.32±3.15 歲,病程5.8±3.56 年,實驗組男24 例、女23例;年齡72.56±4.25歲,病程5.4±4.13年,兩者差異不顯著,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運用常規護理的方式,給患者進行心電監測,同時監測病人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并且向病人介紹有關的疾病發生因素、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知識以及相關藥物的用法用量。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下實施舒適護理干預,主要分為①心理舒適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的溝通了解,幫助患者緩解對病癥產生的憂慮,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②體位舒適護理干預:可以通對患者體位改變的指導讓患者避免產生氣喘、水腫等不良現象,具體可采用半坐半躺體位,讓患者身體上感受到舒適。③環境護理干預:通過有效改善病房環境,空氣流通,溫濕度適中,提高患者的舒適感,與此同時,讓患者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控制前往探望患者的人數和時間,改善患者的生活習慣,根據對患者的進一步了解對病房環境進行調整。
對兩組實驗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滿意度評價標準為滿意、一般、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病患例數×100%。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對比之后,結果表明,實驗組舒適護理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的普通護理方式,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n(%))
慢性心衰是一種特別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對于老年人來說,均有比年輕人更高的發病率,嚴重的可能造成死亡[3],老年慢性心衰主要的主要癥狀就是會感覺氣短、咳嗽、下肢水腫、食欲不振、頭暈、體力活動受限制等。如果家里有老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就更需要時刻警惕,避免意外的發生。
舒適護理干預是把患者的舒適放在第一位,通過環境、舒適度對患者的影響這些因素來進行改善,做到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點,通過舒適護理干預可以很有效的提升患者的安全感,讓患者能夠感受到一種被尊重的感覺,能夠體感患者的主動性,主動積極的參與檢查,能夠更快的讓患者身體得到恢復[4-5]。
舒適護理干預是一種新穎的護理方式,這種護理方式完全將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致力于達到使患者身心達到輕松、自在地目的,在避免了外部刺激、降低患者身心負荷的同時也滿足了患者身心多個方面的護理需求,通過護理過程中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讓患者能夠在身心上有更好的體驗,提升患者的身體舒適度,讓患者倍感溫暖,同時增長對疾病的認識,最終達到提高生活質量水平的目的,在患者之間維持了良好的關系的同時,還有一個更加舒適的護理模式,隨著時代發展進步,護理工作操作的也愈來愈精細,護理人員的相關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讓患者有更好的體驗的同時還加快了病癥的恢復時間,本次的研究充分的證明了實施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有效性,更有利于老年慢性心衰疾病患者的治療。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有著必不可少的關系,能夠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對護理的滿意度,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