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阜陽市太和縣人民醫院 安徽 阜陽 236600)
因肺炎支原體感染肺部而引起以發熱、咳嗽、頭痛、咽痛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被稱為小兒支原體肺炎[1]。該病對患兒身心健康損害較大,若治療不及時,病情加重,可引起胸腔積液、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嚴重并發癥[2]。藥物治療所需時間較長,為加快患兒康復速度,我院實施了個性化護理,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收治的100 例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以所用護理方式分組:對照組中,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齡1-10 歲,平均(5.4±3.2)歲;實驗組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齡1-11歲,平均(6.2±3.6)歲。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實驗組行個性化護理,包括家屬宣教、心理護理、體征監測、呼吸道護理、飲食調護、用藥護理等。
①康復速度觀察:記錄兩組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②不良反應觀察:嘔吐、腹痛腹瀉、口腔潰瘍、皮疹等發生病例。
對照組退熱、止咳及住院時間均顯著較實驗組長(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時間對比(±s,d)

表1 兩組康復時間對比(±s,d)
組別例數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實驗組505.02±1.274.16±1.336.43±1.84對照組506.92±1.885.42±1.728.65±2.43 t-5.9224.0985.150 P-<0.05<0.05<0.05
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2.00%,顯著高于實驗組的8.00%(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小兒支原體肺炎為兒科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以藥物對癥治療為主。然而小兒配合能力差,加之該病治療周期長,家屬在此期間易產生懷疑、不信任心理,不愿意配合臨床治療工作,影響患兒康復[3]。基于此,我院制定了個性化護理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①健康宣教:患兒入院后,家屬因認知有限,加之對患兒病情的擔憂,易產生恐慌、焦慮等情緒,這不僅對降低家屬應對能力,且可能因情緒過激而干預臨床治療。因此,護理人員應耐心與家屬溝通,告知其患兒病情,針對其表現出的情緒失控表示理解,強調醫師精湛的治療技術,并列舉治愈病例來安撫家屬,獲得家屬信任。詳細介紹治療方法、目的、預期效果,告知家屬日常監護中相關注意事項,讓其參與到護理工作中,確保其密切能配合醫護人員。
②心理護理:根據不同年齡段患兒特征,予以個體化心理干預。針對≤3 歲患兒,護理人員可通過講故事、播放動畫片、做游戲等方法,獲得患兒的好感。針對4 ~6 歲患兒,可通過榜樣樹立法、物質激勵法等,鼓勵患兒配合治療。針對學齡期患兒,可鼓勵其表達生理不適感及心理感受,與患兒交朋友,并用通俗且充滿童趣的話語簡單介紹疾病相關知識,鼓勵患兒勇敢面對疾病。
③體征監測:密切監測患兒體溫、心率、呼吸頻率等,掌握患者病情變化。若患兒體溫波動較大,則每小時測量1 次體溫,穩定后,則3h 測量1 次。若體溫<38℃,一般不使用藥物,讓患兒大量飲水;若體溫在38.5 ~39.5℃分范圍內,予以物理降溫如冰敷頭部、酒精擦洗腋窩等,仍控制不佳者,則予以退熱藥治療[4-5]。若患兒出現意識模糊、抽搐等癥狀,應予以鎮靜、吸氧治療,并經口置入牙墊,以免發生咬傷;若患兒昏迷,則將其呈平臥位放置,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后誤吸,加重病情。
④呼吸道護理:及時清除患兒呼吸道內分泌物,定時為患兒翻身、叩背,鼓勵患兒有效咳嗽:3 歲以下患兒,護理人員采用壓迫胸骨上窩的方式刺激其咳嗽;3 歲以上患兒,則指導其緩慢深吸一口氣后保持3s,從口緩慢呼出,再屏住呼吸后用力咳嗽,咳出痰液;若痰液黏稠,則予以霧化吸入治療;若有嚴重咳嗽癥狀者,則遵醫予以止咳糖漿治療。
⑤飲食護理:指導家屬為患兒準備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鼓勵患兒多吃新鮮果蔬,增強體質。餐后做好口腔清潔,避免發生口腔潰瘍。
⑥用藥監護:患兒用藥期間易出現腹痛、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護理人員應叮囑家屬進餐0.5h 后為患兒用藥,并予以維生素B6 靜滴(靜滴速度為8 ~12 滴/min)。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康復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證實個性化護理有利于提高患兒及家屬配合度,減少不良事件發生風險,保證患兒快速康復。
綜上,個性化護理在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治療中應用價值顯著,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