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秋英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子宮肌瘤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好發于女性人群的生殖系統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1)痛經;(2)貧血等。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子宮肌瘤發病率為18%~22%[1]。目前來看,治療子宮肌瘤患者主要以以下兩種方式為主:其一,手術方式;其二,藥物治療方式[2]。不管是何種治療方式,在治療過程中予以合適的護理干預措施尤為重要。護理質量持續改進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護理工作質量以及護士的綜合素質,以期能夠讓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12 月收治的74 例子宮肌瘤患者。實驗組平均年齡為(44.2±3.3)歲,平均病程時間為(3.6±0.8)年。對照組平均年齡為(45.6±2.1)歲,平均病程時間為(4.0±0.4)年。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方法,主要護理內容有:其一,用藥護理;其二,生活護理;其三,飲食護理;其四,基礎病情監測等。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法,主要護理內容有:其一,組建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小組。小組成員主要由經驗豐富且富有責任心的護士組合而成,小組在質量改進過程中突出其主要作用;其二,監控護理質量管理過程。小組成員負責將護理程序貫穿在護理始終,將以往護理經驗以及查閱到的相關文獻與疾病具體特點和患者的合理需求等有機結合,不斷完善護理有關制度,明確每一位護士的工作職責,確保患者能夠接受到更為優質的服務。在護理過程中從細節處入手,把握好質量關,如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發展原因以及預防治療措施、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予以針對性心理護理、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手術過程中協助醫師做好麻醉和體位安置工作、術后加強對患者的病情監測等;其三,定期組織小組成員培訓和學習,提高其理論操作水平,避免護理過程中出現差錯。培訓過程中以一些常見技術操作作為主要培訓內容,采用啟發教學而不是單純的技術講解,對護士提出的各種問題予以討論解答。通過培訓能夠提高護士的主動護理服務意識,確保患者能夠配合治療和護理,不斷提高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其四,不斷完善工作流程。積極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態,詳細掌握患者的情緒和病情變化,采用多種方式(如播放宣傳片或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等)向患者詳細介紹有關疾病知識,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其四,制定整改方案。定期總結和分析護理流程/效果,如果發現問題需及時糾正。
分析兩組子宮肌瘤患者的護理質量(消毒隔離、基礎護理、護理文書以及病房護理等)評分、臨床治療效果(子宮肌瘤完全消失為治愈、子宮肌瘤面積縮小40%~80%為有效、子宮肌瘤面積縮小小于40%為無效)。
本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
實驗組護理質量(消毒隔離、基礎護理、護理文書以及病房護理等)評分、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n消毒隔離基礎護理護理文書病房護理實驗組3796.3±3.4 97.0±2.1 95.1±6.3 95.4±4.1對照組3791.5±5.3 90.2±1.5 90.2±6.8 92.6±4.8 t-4.63716.0283.2152.698 P-<0.05<0.05<0.05<0.05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子宮肌瘤的發生會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因此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3]。有關資料指出,腹腔鏡手術能夠有效治療子宮肌瘤患者,但是如果在治療前后未提供合適的護理干預方法將會降低治療效果[4]。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法應用在子宮肌瘤患者中不僅僅能夠積極改善其身心狀態,而且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護理質量評分。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質量(消毒隔離、基礎護理、護理文書以及病房護理等)評分、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模式目的在于提高護理服務水平,護理質量持續改進過程能夠使得護理服務更加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具有以下特點:(1)廣泛性;(2)時代性等。有學者認為,將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應用在子宮肌瘤患者的護理中可顯著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總滿意率,確保護理質量邁向更高水平[5]。
綜上所述,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在子宮肌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