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鵬鑫 吳曉晨 劉景春 何全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醫院 新疆 博樂 833400)
糖尿病為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為8.0%,且以每年0.72%的速度不斷增長[1]。規律的生活習慣和服用藥物是保持血糖穩定,降低相關并發癥的良好習慣,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漏服、誤服以及自行停藥等行為,影響治療效果[2]。患者用藥教育是藥師依靠自身的專業知識,為患者進行正確、個性化、合理的用藥指導,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藥物作用,盡可能避免藥品不良反應的藥學服務。在國衛醫發[2018]45 號《關于加快藥學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件中提出,積極推進“互聯網+藥學服務”健康發展理念。隨著微信APP 社交軟件的廣泛使用,為藥學服務提供新的途徑。本文探討了臨床藥師采用“微信+藥學服務”模式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務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抽取我院2019 年1 月1 日—2019 年6 月30 日的160 例2型糖尿病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 例。患者診斷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3],排除意識障礙、不能口服治療等不能接受藥學服務的患者。觀察組中男性 45 例,女性35 例,年齡35 歲~66 歲,平均年齡(47.56±7.19)歲,病程1 年~14 年,平均(6.24±0.82)年;對照組中男性48 例,女性32 例,年齡34 歲~67 歲,平均年齡(47.12±7.03)歲,病程1 年~15 年,平均(7.13±0.6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 >0.05)。
對照組根據處方用法,藥師在藥品外包裝上標注用法,并進行口頭囑咐。觀察組在傳統用藥教育的基礎上,組建微信群并讓患者關注藥師微信公眾號,同時在微信公眾號上為患者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讓患者在買藥、就診時隨時調出自己的藥物治療史、過敏史等個人醫療信息。通過“微信+藥學服務”模式便捷的了解到患者的用藥情況、生活習慣、血糖情況、藥物不良反應等信息,并給予相應的藥學指導。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糖尿病科普知識及生活習慣等相關視頻和文章,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
6 個月后,通過微信問卷形式獲取患者的用藥情況,對2 組用藥依從性進行對比。全部條目答“否”者為優,2/3 條目答“否”者為良,低于2/3 條目答“否”者為差。對比2 組患者的用藥誤服率、血糖、及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用藥依從性方面觀察組患者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n(%)]
觀察組餐后2h 血糖、干預6 個月后的空腹血糖都顯著比對照組低(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情況比較(±s,mmol/L)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情況比較(±s,mmol/L)
注:t1、P1 為兩組干預后6 個月比較檢驗值。
組別例數時間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觀察組80干預前8.14±1.6913.31±1.89干預6 個月后 6.07±1.158.32±1.74對照組80干預前8.08±1.6213.01±1.75干預6 個月后 7.03±1.4410.97±2.39 t1-4.4817.726 P1-0.0000.000
有關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結合用藥教育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4]。藥師可通過“微信+”模式為患者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從而提高患者安全性和用藥依從性。該研究中,用藥依從性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采用“微信+”模式為患者提供服務有助于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提高。傳統的口頭囑咐可能會漏掉一些用藥信息,采用“微信+藥學服務”模式提供個體化給藥服務可以更全面、更個性化的延伸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從而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進一步認識。該研究中,觀察組餐后2h 血糖和干預6 個月后的空腹血糖效果優于對照組(P <0.05);這與患者對糖尿病認識提高有緊密聯系,患者血糖得到穩定控制的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對藥師的信任度。
因此,臨床藥師采用“微信+藥學服務”模式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務能明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和血糖控制效果,從而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