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正
[摘要]十九大以來,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全國各地積極開展農村各項發展工作,并取得較大的成就。但一些農村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問題仍舊凸顯,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以及如何實現農村發展中質的提升需要進一步落實。在此背景下,農村新基建理念逐漸進入大眾視角,其所折射出一種新型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正在穩步推進。對此,本文通過政策解讀、實地調研以及借助“騰訊為村”大數據平臺數據加以分析,研究發現:(1)資金問題,尤其是融資渠道的單一以及資金鏈條的不完整性;(2)人才短缺問題依舊是鄉村發展的困境,尤其是新技術人才的不足,以至無法實現新技術、新產業、新基建的良好運用;(3)農村民眾主人翁意識缺失,不能發揮在數字農村中的主體作用。因此,未來應從融資途徑多元化、人才引進長效機制和促進村民主體參與等層面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序推進。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基建;新路徑;農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
農村是我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管理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快速推進,農村由于勞動力等可流動資源或要素向城市單方向流動而導致其自身弱化了可持續發展所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聚集力,逐漸喪失活力、走向衰落。城鄉結構的二元分化、工農產品“剪刀差”導致城鄉發展面臨不充分、不平衡的挑戰;農村自身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人才外流、資金短缺、治理低效、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文化底蘊逐漸缺失等等,對此農村的各項事業發展亟需更新重構。面對我國當前鄉村發展問題,在國家層面上,十九大指出2017-2020年是全面小康社會決勝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在鄉村振興戰略理念的引領下,全國各地農村煥然一新,一些農村發展問題得以解決,并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然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開展,農村發展如何實現質的提升問題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20-2025)》。這一政策出臺,顯示出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以及“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重大戰略舉措,對促進高新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融合,引領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它所預示著一種新型農業業態的到來,以“信息+知識+智能裝備”為特征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取代以“土地+機械”為核心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除此之外,農村的各項事業發展也逐步將數字信息融入進去,包括農村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農村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最終實現一種“數字化”的新型農村發展形態,達到農村發展質的提升。
1 文獻綜述與政策解讀
1.1 文獻綜述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我國學者對關于鄉村建設的研究越來越多、相關理論越來越豐富。我國關于鄉村振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和意義、內涵界定、現實困境以及實現路徑等方面。在實施背景和意義方面,蔣和平從我國三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短板、新問題逐漸凸顯等方面論述了實施背景,從激發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有利于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在內涵界定方面,廖彩榮學者從鄉村振興戰略的領銜主體、指導思想、新時代要求和歷史任務四個方面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涵義;楊儀青學者從城鄉融合的視角出發,認為鄉村振興應追求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全面協同發展,區域間要相互融合發展,形成農村地區與大、中、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在現實困境方面,朱啟臻指出城鄉人才流動制度、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鄉村金融制度、耕地及宅基地制度等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鄉村的振興,形成了阻礙鄉村振興的障礙性因素。在實現路徑方面,王俊從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強鄉村建設政策保障、培養支撐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等方面對新時代下鄉村振興實現路徑做了研究論述;葉敬忠從農村、農民、農地和人員培養四個方面論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布局;王思斌提出要進行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強調了農民做為鄉村振興的主體的重要地位;除了以上幾個主要方面的研究,還有的學者從多元主體參與、鄉村旅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經營制度等視角出發,探索研究鄉村振興實現的機制和路徑。
總的來看,我國學者對鄉村振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通過運用數據分析角度比較缺乏,然而對于農村新基建問題的探索,大多集中于一些專家學者的探究和國家層面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文件,下面對新基建概況做政策性解讀。
1.2 政策解讀
2020年1月,農業農村部和中央網信辦聯合公布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規劃文件提出,到2025年,農業農村數據采集體系建設健全,天、空、地一體化觀測網絡完善、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農業農村云平臺建設基本完成;數字化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進一步融合,農業農村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較大進展,農村管理服務數字化能力明顯提高,農業數字經濟比重大幅提升,鄉村數字治理體系逐步完善,最終,推進農村生產經營精準化、農村服務智能化、農村治理數字化。這一規劃的提出,與預示著農村新基建的發展提上日程。
山東省發文指出,新基建投資,應該符合十九大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戰略。新基建的投資,應該投到鄉村、鄉鎮的基礎建設多一些。目的實現鄉村鄉鎮基礎設施現代化,更好促進產業承接與落地,這也符合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
楊虎濤教授指出,新基建對促進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科技為代表的第六次技術革命浪潮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他認為新基建面臨著投資與消費兩大方面的需求驅使,它的建設必將成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引擎之一,最終使得普通民眾獲得普遍化的新紅利。
2 數據來源
從農村民眾角度出發,了解普通民眾對數字網絡的感知情況,進而從中分析出新基建在農村發展的問題所在。為此,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19年11月“騰訊為村”平臺發布調查問卷。數據包括24省3540個村莊20532份問卷,調查對象是騰訊為村平臺農民使用者,具體情況見表1,調查目的是探尋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對鄉村治理等問題的調查。本次數據樣本數量大,且涵蓋了24個省份,因此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與真實性。
3 數據分析
3.1 問卷樣本情況分析
3.2 數據分析
對調查數據分析解讀,一方面發現鄉村目前存在的表象性問題;另一方面,從農村新基建的視角出發,剖析出根源性問題所在。
分析圖1得,在調查的村民中,超過半數以上受訪村民都對政策福利信息和村莊公共設施建設較為關注,因此,農村新基建建設基于政策的引導,同時也具備良好的社會群眾響應基礎,一定程度上會促進農村新基建的進程。
如圖2所示,廣大農村群眾了解村內事務的方式中,除一些傳統的張貼布告通外,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公示的方式占有較大的比例,反映出目前大多數農村的一些管理事項已經逐步接觸互聯網平臺,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出農村新基建的建設中,村民能夠有較大的認可度。
圖3所呈現,以“騰訊為村”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可以提升村民對政策信息的獲取度,增加信息透明度,提升基層管理效率,改善農村社會關系。這也反映出農村新基建潛在的巨大作用。
圖4和圖5反映了借助互聯網建設智慧鄉村的難點與問題,可以看出,比較集中在使用者的素質方面,即是否能夠很好運用互聯網技術,缺乏掌握高新技術方面的人才,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度問題。從村民自身角度出發,存在著村民的文化程度較低,且智能設備尚未廣泛應用。由此看出,農村新基建的發展面臨著人才的短缺問題,還有農村新基建所涉及的配套智能設備的普及度問題。
4 鄉村發展在新基建視角下存在的問題
4.1 建設資金保障不足
農村新基建的建設,離不開較大的資金支撐。然而,這種具有一定程度沉沒資本、收益期較長且不明顯的項目,也就導致多方主體參與新農村建設意愿低,社會資金引入難,僅僅單靠政府資金、村民自籌村集體仍無法負擔。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應促進多方主體參與資金籌措,保障農村新基礎設施建設長效發展。
4.2 數字化信息化人才短缺
人才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人手分析,一方面,人才留不住,城鄉之間長遠以來存在的差異性所導致的人才向城鎮的單向流動,農村人才愈發短缺。另一方面,人才引不進,農村自身存在的政策福利待遇偏低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簡陋等問題,無法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到來。然而,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尤其是農村新基建的發展中,更需要大量數字化信息化人才的參與。
4.3 農村新基建建設中村民參與度較低
村民作為智慧農村振興的主體,廣泛的民眾參與能夠在制度、組織、文化、法律建設等方面對鄉村振興提供可靠的社會資源。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村民主體地位依舊弱化。互聯網及智能化設備的普及度較低問題同樣導致村民在參與鄉村治理中無法得到進一步改善,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村民溝通反饋鏈條以及落實農村新基建對于鄉村振興十分重要。
5 對策建議
5.1 多方主體參與農村新基建融資機制
以鄉村振興建設資金鏈供需平衡人手,完善融資供需反饋機制,及時有效反饋建設中資金供需情況。并逐步融入PPP模式,在農村新基建建設中引進市場機制,緩解財力不足的困境,一定程度上轉變政府職能,由提供者轉變為監督者。除此之外,要積極帶動融資多方主體積極性,發揮社會、企業、普通民眾各方主體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做好好鄉村振興的經濟支撐。
5.2 完善人才引進的長效機制
人才的大力支撐關系到智慧農村建設是否能夠更有效的助力鄉村振興。基層政府應充分挖掘自身優勢,通過優勢因素引進人才并留住人才,建立自身優勢上的長效引進人才機制。此外,應當加強對互聯網技術的宣傳普及,讓民眾掌握較為基礎的互聯網使用技能,從雙向緩解鄉村建設的人才短缺問題。
5.3 提高村民主人翁意識,提升主體參與度
以“官”帶“民”村干部帶頭示范,加強政策宣傳力度,提高村民參與度。發揮好民眾的主人翁作用,以參與帶動農村發展,以互動促進鄉村建設。讓民眾意識到智慧農村的潛在效益,包括對農村產業發展、農村治理以及農村信息獲取等層面。進一步落實農村新基建,讓民眾在新基建建設中受益,在受益中積極參與。
6 結果與討論
通過分析“騰訊為村”調查數據發現,在智慧農村推動鄉村振興中,存在資金、人才以及村民參與度問題,對此,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從資金融合機制、人才引進長效機制以及主體參與度提升層面化解。本研究基于數字農村政策解讀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比較創新性地從新基建視角出發,提出了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然而,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農村新基建的問題分析有待完善,且僅停留表層,未能從深層挖掘問題根源。在對策提出角度,提出了一些方向性對策,更具體化的對策研究仍有待完善。
[參考文獻]
[1]蔣和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可借鑒發展模式[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06).
[2]朱啟臻.當前鄉村振興的障礙因素及對策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02).
[3]葉敬忠.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沿循、總體布局與路徑省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
[4]吳思斌.鄉村振興需多元力量共同參與[J].人民論壇,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