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艷 任秋燕
[摘要]探討普通本科教育向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轉型問題,促進我院應用型教育邁向高水平、寬領域、深層次水平,有助于解決我院高等教育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缺失問題。教育的實質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新體制的轉變與創新,為我院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本科院校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指導,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我院高等教育的辦學氛圍,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本科教育;應用型教育;創新管理;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7.2
[文獻標識碼]A
1 學院現狀
從2003年學院成立,到2004年招收第一批專科學生;從應用型高職教育穩步推進的10年到2014年學院正式通過教育部、山東省教育廳評估,升格為本科院校。學院預判性與前瞻性的意識到學院發展的未來方向,提出以高質量通過合格評估為目標,以迎評促建工作為抓手,進一步加強改革,建設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的目標。如何由職業院校完成到普通本科高校的升級,再由普通本科到應用型本科高校轉變,并實現學校特色?
2 應用型本科教育內涵與特點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本科教育,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
應用型人才一般分為技術應用型、知識應用型、創新應用型三種層次。具有政治素質、知識結構、能力素質、實踐技能等四個方面的要求。根據實際形勢,結合學校實際。學校制定了近期目標:到“十三五”時期末,努力把學校建成辦學特色初顯、辦學水平和質量明顯提升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藍圖已經繪就,發展勢不可擋,廣大教職工將能夠在這個不斷壯大的平臺上不斷成長自己,發展自己,共享學校發展成果,成就自己的事業追求。
3 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
積極推進轉型發展,倡導理念先行。第一.通過堅持頂層設計、綜合改革,逐步破解中頂層設計不夠、體制束縛太多等突出問題。第二.嘗試試點先行、示范引領作用,按照試點一批、帶動一片的要求,初步摸索適合學校發展的模式。第三,充分發揮評估制度的導向作用,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加強建設。加強各方面精細化管理,對接社會對用人的需求,建立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
4 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目標
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建設有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為宗旨。一方面,要盡最大努力培育學校特色,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第二方面,結合實際,社會、學校、用人單位等各種因素,培養學校專有應用人才;第三方面——由普通本科教育轉向應用型本科教育,逐步探索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模式。同步準備,分段進行,分段著手各階段分段培養和銜接。
5 應用型本科轉型面臨的問題
5.1 教育結構惟矛盾突出
現階段,高等教育中學生就業難、對口率低與企業一線應用型人才短缺之間的的矛盾尚未解決,短期內學校人才培養層次和質量難以實現應用型本科教育升級。
5.2 教學模式亟待轉變
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首先,教師應在知識儲備數量和質量上、教學方式方法上、教學質量上、管理學生水平上來提高自己業務水平。其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我們除了要求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提升做人的基本素質外,更要培養學生學會健康生活、獨立思考、清晰表達及和諧共處。要切實全面落實“以生為本,全面發展,學以致用”的育人理念。教學以學生為本,嚴管和厚愛學生,為學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優質服務。堅持以學生為本,把學校發展的重心轉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生活質量上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以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為導向,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為學生的多樣化成長提供平臺和服務,不斷提高學生的滿意度。
5.3 生源結構層次復雜
山東華宇工學院共有在校生11379人。其中,本科生2137人,占總人數的18.78%;專科生6420人,占總人數的56.42%;高技633人,占總人數昀5.56%;技師308人,占總人數的2.71%;五年一貫制學生1881人,占總人數的16.53%。
5.4 學生家庭背景及自身原因
(1)通過問卷調查,山東華宇工學院的學生來自全國1]個省、市自治區,以農村戶籍為主且大部分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教育水平的落后,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層次不一,學生培養難度大;
(2)學生心理問題凸顯:主要表現:(1)高職生與本科生相比,有一定落差,容易懷疑個人能力;(2)價值觀偏離:評判某些事物易走極端,如“我就應該這么做”、“我一定是對的”等,嚴重者產生心理疾病,影響正常生活。
6 應用型本科學生管理模式的探索
6.1 科學管理的內涵
科學管理的內涵是“科學的決策、周密的計劃、有效的組織、細節的控制、全面的總結”。高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高校輔導員首先要能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制訂工作計劃,對學生學習、生活進行有效指導。堅持正面激勵和反面懲戒相結合,充分利用相關獎懲制度的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大學生走向自我思考和自我管理。
6.2 科學的管理模式
根據應用型本科學生特點,結合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學院在管理中要堅持管理與教育兩手抓,強化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全面提高學生滿意度,逐漸形成“服務一管理與教育一實踐”三級管理模式,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認識研究理解服務社會的能力和綜合能力,符合學校發展目標。
6.2.1 落實立德樹人,創新思政形式。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第一,扎實開展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強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學校社團的育人功能;第二,完善學風建設政策措施及運行機制。著力構建學風建設長效機制,規范和完善大學生科技和技能競賽的組織管理,引導學生積極理性參賽;第三,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利用好“碎片”時間,注重學生生活管理、生涯管理和時間管理,突出學生的規矩意識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6.2.2 加強多方引導,實現全員育人。(1)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工作的激勵引導機制。繼續推行以綜合素質測評為依據,評選獎助學金、優秀個人,并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家數據平臺上認可的項目,并有所側重。(2)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工作的宣傳引導機制。充分運用微信公眾號、班級群或官方抖音號,宣傳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政策和前景,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到基層去,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3)加強學生內涵建設,健全心理引導機制。通過講座、廣播、小組討論學習等學習形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個人內涵素養,實現個人能力的正向遷移,激發學生“二次元”創新,實現“教”與“教”相結合。(4)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學生教育管理服務能力。
輔導員在工作中運用自身的知識、經驗、技巧和敬業態度完成對大學生的教育、指導、管理等工作。把教師的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開展優秀教師選拔工作,發揮榜樣激勵作用,引導老師高標準,嚴要求,做好學生的“四個引路人”。
加強應用型、技術型本科高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構建本科教育體系、完善本科教育制度、提升教學教育質量、增強本科教育自身吸引力的重要基礎。轉變發展思路,構建職業教育向本科教育領域橋梁,堅持依法執教、依法治校,提升本科院校管理水平,推動管理工作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潘懋元,車如山.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05).
[2]趙悅.論民辦高職向應用型本科轉型中的師資隊伍建設[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