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銘 王陰麗 冉國偉
[摘要]中國脫貧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本文旨在通過對農業產業扶貧的意義以及當今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未來農業脫貧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農業產業;農村發展;脫貧攻堅;實踐和探索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工作擺上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離貧困狀態同全國一道進入小康社會,成為黨和國家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十三五”時期,我國的脫貧攻堅戰略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19年底,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超過9000萬人,平均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770個貧困縣已經或擬摘帽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而越是到了關鍵環節我們就要更加注重農業脫貧對整體脫貧攻堅戰略的影響。因此為什么要重視農業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以及怎樣推動農業產業脫貧攻堅成效,成為現階段我們所要探索的關鍵,也是農業農村產業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1 實踐意義
1.1 農業產業發展是改善民生的關鍵舉措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切入點,全面貫徹精準扶貧方略,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的結合。農業生產作為農村最為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它的發展有助于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創業創造的內生動力,是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增產的關鍵環節,對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2 農業產業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保障
農村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以產業賦能助力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才能實現脫真貧、真脫貧。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口號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農村產業發展對于新時代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作用。要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堅定不移的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就要從農村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深入探究,為精準扶貧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1.3 農業產業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助推器
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對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小康固然重要,但我們更重視的是全面。補三農短板,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振興農業產業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關鍵一環。農業產業發展帶動貧困農民增收致富,對于保障貧困地區可持續性的收入來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國家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推手。
1.4 農業產業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我國脫貧攻堅戰略的重點在農村,農業是農民發展的基礎行業,而土地又是農業發展作為基礎的依賴資源。“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期三十年”政策的提出,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為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現有土地政策,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產業,拓寬脫貧創收的道路,幫助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2 存在問題
2.1 思想認識不到位
貧困地區多處資源匱乏、交通不便之地,基礎設施落后,信息閉塞,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產出較低,抵御災害能力弱,客觀上制約了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和基層干部的積極性。另外,部分貧困地區的干部不思進取,坐等扶貧政策和資金支持,甚至舍不得摘掉貧困的“帽子”。一些貧困群眾破罐子破摔,不敢干不想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缺乏自立更勝和脫貧致富的意志和決心。這樣的消極情緒,嚴重阻礙了農業產業向規模化、精細化的發展。
2.2 目標方向不明確
貧困地區的自然條件往往比較惡劣,干旱缺水、土地貧瘠或者高寒陰濕等情況普遍存在,使得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受到限制。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略的深入實施,一些樣板工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就使得部分貧困地區不顧地方特色而產生盲目跟風的現象。這些地區沒有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實際,從而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地方的脫貧進程。
2.3 創新意識不強烈
貧困人口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小富即安”的心態普遍存在,部分貧困群眾通過自身努力脫貧意識不強,過度依賴黨和政府的扶持,缺乏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等、靠、要”思想嚴重抑制了創新意識的發展,致使一些先進的設施和技術難以應用到當地的農業生產過程之中。
2.4 市場競爭力不足
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往往存在著品質低無銷路或有特色無品牌等問題,這與當地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低、精深加工產業不成熟、服務供給能力差、技術裝備落后等因素密切相關。現代農業的競爭,已由單純產品之間的競爭,轉為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在社會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薄弱的市場競爭力對于產業的深入發展十分不利,從而導致入不敷出現象時有發生。
3 策略建議
3.1 思想引領,激發群眾脫貧意識
“身貧好扶,心貧難治”,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必須克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安于現狀的心態。所謂“扶貧先扶志”指的就是要培養貧困地區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要想盡一切辦法讓人們認識到擺脫貧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增強群眾自力更生和脫貧致富的意愿。一是通過政策宣講、知識競賽、資料印發等方式,教育引導貧困地區農民改變消極態度,樹立正確的脫貧觀。二是加強“好模式、好故事”的宣傳,鼓勵他們現身說法,引導其他貧困戶樹立勇于戰勝困難、自強自立、勤勞治貧、守法致富的信念。三是幫助貧困戶分析致貧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充分調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達到轉變“等、靠、要”思想,改“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自覺把時間和精力用到脫貧致富上。
3.2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發展優勢產業、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特色產業的發展切記盲目照搬,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立本地區的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類別,根據農業生產周期性規律,合理化的配置農業生產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二是以市場為導向,適時調整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優化農民增收結構,在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現有基地面積,增加生產批量,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積極尋求與大企業、大集團的優勢對接和互利合作,創新產業合作模式,延長產業發展鏈條,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農產品的附加值,構筑有強勢帶動的農業產業鏈。
3.3 因人施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快農業產業的發展,就要打造一支人員充足、熱愛“三農”、技術過硬、素質全面的專業化隊伍。一是健全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圍繞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統籌抓好農業科技人才、農村專業人才、新型職業農民、農村鄉土人才、農村創新創業人才等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二是積極動員有創業激情的鄉村干部帶頭創業,整合多方力量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農村人力物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進村入戶培訓服務,以推廣穩產增產和抗災減災技術為重點,組織農業專家,針對經濟薄弱鄉鎮和貧困村(戶)開展科技指導服務,著力提高貧困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致富能力,為推進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4 創新引領,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仍面臨著價格競爭力偏弱、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村產業融合程度低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興旺,遲滯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步伐。為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需要加大涉農領域的創新投入,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引領和支持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一是加大涉農領域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社會投資,加快推進金融行業針對貧困地區實際出臺科技信貸風險補償、創新研發貸款等業務,激發群眾和企業投身貧困地區發展的積極性。二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平臺建設,夯實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物質基礎,發揚大聯合、大協作的協同創新精神,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集團入駐,帶動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壯大。三是拓寬貧困地區農戶參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途徑,引導鼓勵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流轉土地、務工等方式參與開發經營,帶動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
4 結語
農業產業發展在整體的脫貧攻堅戰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實現貧困地區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十九大提出要消除絕對貧困目標的政策指引之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當下階段農業產業在貧困地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思想認識不到位,目標任務不明確、創新意識不強、市場競爭力不足等,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制定策略進行解決,從而為實現農業精準扶貧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羅丹,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N].人民日報,2020-2-12(06).
[2]許占慧,曾祥虎.農業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中的實踐與探索[J].甘肅農業,2019(06).
[3]陳堅.以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建設助推農業產業革命[N].光明日報,2018-5-29(06).
[4]張婉霞.葉縣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J].河南農業,2018(25).
[5]鄒英.資本輸入與鄉村社會秩序的重建[D].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