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雯 王阿香 王薛娟 王穎



[摘要]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利用調查問卷對揚州市瓜洲鎮的100個樣本數據進行了分析,考察農村居民購買山寨產品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是否注意商品信息、性別和文化水平是影響農村消費者是否購買山寨產品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從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等不同角度提出鄉村振興背景下治理山寨亂象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山寨產品;農村消費市場;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2019年1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假冒偽劣重點領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中將“集中開展農村市場專項治理,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放在了工作方案“總要求”之后。隨著城市市場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市民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農村市場日漸成為某些非法經營活動以及山寨產品賴以棲身以至泛濫的場所,同時,農村市場存在主體經營方式不規范、農民的消費糾紛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等一系列問題,農民始終是消費市場的弱勢群體,因此如何切實監管好農村消費市場就成為我們亟需重點研究的課題。
20世紀90年代,“山寨”一詞產生,但山寨經濟的發展問題一直未得到重視。到2008年,“山寨”產品井噴,以手機市場為首的各類消費品市場掀起了一股山寨潮。Yao Yin(2018)提出山寨代表一種模仿,但通常增強創新功能以適應當地市場需求。劉琳、鄭宗軍(2011)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特殊的群體行為模式。金洪鈞、盧玉平(2019)表示山寨充斥農村市場是由于法律規范不嚴、部門監管不到位、不法企業缺乏道德以及消費者自身的局限性共同構成的。
就農村消費市場的專項整治,以揚州市瓜州鎮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及實地走訪的方式深入調查該鎮居民對山寨產品的看法,研究各種因素對農村山寨產品消費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從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等不同角度找出促進城鎮化進程治理山寨亂象的政策建議。
1 實證研究
1.1 數據來源
該數據基于揚州市瓜洲鎮居民展開訪談和問卷調查。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了來自瓜洲鎮陳家灣社區、四里鋪社區、瓜洲村、凍青村的120個樣本,剔除部分無效問卷后,共回收100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83.3%,利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取置信度95%)。
1.2 模型及變量說明
調查顯示,農村居民分購買過山寨產品和未購買過山寨產品兩種情形。為調查農村居民是否購買山寨產品的影響因素,可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來估計回歸參數。
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可表示為:(1)
采用積分分布函糊而標為:(2)
其中,Pa表示農村居民沒有購買過山寨產品,βa為常數項,Xa表示影響農村居民不購買山寨產品的因素,βa表示回歸系數,v表示隨機誤差項。
將“農村居民購買過山寨產品”賦值為“0”,“農村居民一直購買正品并未購買過山寨產品”賦值為“1”,其余變量賦值情況如下表1。
2分析和結果
2.1 回歸結果
一般認為收入水平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收入水平越低越傾向于購買山寨產品。但是瓜洲鎮作為旅游名鎮,非農產業較為發達,中等收入居民所占比重較高且收入懸殊不大。此外,部分較低收入的老年人生活用品均為子女購置,因此收入水平對當地居民是否購買山寨產品影響不大。
將變量輸入模型后,根據模型系數的綜合檢驗,結果顯示該回歸方程顯著。再使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得到以下回歸結果(表2):
根據回歸結果,剔除年齡、個人月收入、平均月開銷和購物場所這些顯著性水平均大于0.05的因素,再進行逐步回歸,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2.2 擬合優度檢驗
由霍斯默一萊梅肖檢驗結果可知,P=0.438,大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通過擬合優度檢驗。
2.3 結果分析
重新回歸后得到模型: (3)
回歸結果顯示,農村居民中沒有購買過山寨產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注重觀察商品的商標、品名等這類信息。山寨產品大多數通過仿制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消費者若不是仔細辨認很難區分。農村地區主要是中老年消費群體,缺乏品牌意識和鑒別真偽的能力,再加上購買渠道有限,往往使用正品的價格購買到了山寨產品。
女性相比男性而言較少地購買過山寨產品,由此也可以看出女性消費群體對商品的認知和鑒別能力較高。女性一般是家庭生活用品的主要購買者,具有較多的消費經驗,能夠注意到山寨與正品的區別,不易被低質量的山寨品蒙騙。
另外,文化水平也是影響農村居民是否購買山寨產品的重要因素。文化層次較高的消費者傾向于購買正品,不易被低價和相似的商品所迷惑。但農村地區的居民文化程度相對不高,品牌觀念不強,易被低價的山寨品蒙騙。購買到山寨產品盡管使用感差,也會自認倒霉而不是選擇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這為山寨產品在農村濫行提供了消費市場。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針對農村山寨現狀和導致農村“山寨產品”泛濫的各種原因,在此做一個系統性的總結并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3.1 研究結論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然而農村市場主體經營方式不規范,日漸成為某些非法經營活動以及山寨產品賴以棲身以至泛濫的場所,整頓農村消費市場刻不容緩。
通過實證研究得出,是否留意商品信息、性別和文化水平成為影響農村消費者是否購買山寨產品的主要因素。注意看商標、品名等商品信息的消費者往往不易購買到山寨產品。就性別而言,女性消費群體辨別山寨的能力和意識要高于男性消費群體。另外,文化水平也影響著農村居民是否購買過山寨產品。
3.2 政策建議
3.2.1 政府加大懲治力度,完善市場監管機制
想要清理農村市場的山寨產品,政府的管控至關重要。大多數銷售山寨產品的商販在售假的高額利潤面前,無視市場監管機制,甚至做好了被查處的準備,打算犧牲處罰款的“小錢”去換取更高的利潤。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懲治力度,通過法律手段來阻止山寨產品的流通。一旦發現銷售山寨產品的商販,從重處罰,以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從根本上抑制山寨產品的泛濫。
3.2.2 呼吁商家承擔社會責任
山寨產品之所以會在農村市場泛濫成災,除了政府懲治力度不夠,生產商和商販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許多生產商由于缺乏社會責任感,只顧自己的利益,不斷加大山寨產品的生產,更有甚者不顧商業道德在農村市場大肆銷售山寨產品以從中牟取暴利。因此不管是生產商還是銷售山寨產品的農村商販,都必須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自覺抵制生產、進購和售賣山寨產品,農村的山寨產品才會從源頭減少。
3.2.3 整頓農村市場,嚴格把控進入市場的產品質量
山寨產品大多數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消費者沒有準確的判別依據,很難辨認。這就需要依靠相關機構的專業人員,在產品進入市場前對產品進行嚴格篩選,禁止山寨產品流入市場,才能維護好農村市場的秩序。
3.2.4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的版權意識和維權意識
農村居民文化程度較低,易被山寨產品蒙騙,這為山寨產品提供了消費市場。在山寨產品如此泛濫的今天,短時間內想要清除干凈市場上的山寨產品,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必須要通過加大宣傳力度來提高他們的版權意識和維權意識。當其不小心購買到山寨產品時,要能夠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只有這樣,農村市場才會逐漸沒有山寨產品的容身之處。
[參考文獻]
[1]Jiang L,Shan J.Counterfeits or Shanzhai? The Role of Face andBrand Consciousness in Luxury Copycat Consumption[J]. PsychologicalReports,2016(01).
[2]劉琳,鄭宗軍.“山寨文化”的社會心理成因解析[J].泰山學院學報,2011(04).
[3]金洪鈞,盧玉平.“山寨”食品充斥農村市場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