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倫芳 李愛梅 陽超
[摘要]精準扶貧是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環節,是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在主體維度體現了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統一,在時間維度體現了短期脫貧攻堅與長期致富的辯證統一,在戰略維度體現了重點幫扶與全面推進的辯證統一,在發展維度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統一。
[關鍵詞]精準扶貧;唯物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總攻階段,精準扶貧是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重要治貧戰略,是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理論的重要內容。深入分析精準扶貧戰略的辯證法,有助于豐富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助于正確理解和貫徹習總書記關于鄉村扶貧與振興的思想,有助于指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
1 主體維度: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統一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任何事物的內因(或內部矛盾)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方向;而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條件,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內因和外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彼此不能割裂。僅有內因,縱有強烈意愿和主觀能動性,終因外在條件和時機不成熟,而犯“欲速則不達”的錯誤。相反,僅有外因,沒有內因,事物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終將無濟于事。
貧窮地區的致貧因素是多方面的,外部的客觀條件至關重要,比如,自然地理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組織行政資源缺乏,人力資源缺乏,鄉風民俗的負面影響和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弊端等等。這些外因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成為致貧的重要因素。
精準扶貧首先從外部因素著手,我國自上而下,依靠國家政策和多項舉措主導推動扶貧工程。比如恩施州黨委和政府推進了一系列脫貧攻堅措施,從政府撥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房的改造、旅游產業的發展等多措并舉,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但是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人既是社會變革的主體,也是自身命運的主體,改變自身的生存條件、擺脫貧窮落后面貌歸根結底靠自身的內動力。消極的“等、靠、要”思想,“靠天吃飯”的惰性以及人的素質低下,文化教育落后是脫貧攻堅的嚴重阻礙。習總書記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工作中貧困戶內生動力問題,強調要“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恩施州黨委和政府除了外部“輸血”外,還加強自身“造血”,大力加強農民知識和技能培訓,擺脫貧困代際相傳的惡性循壞,重點保障貧困家庭的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內因和外因的辯證法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時要用聯系的、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要雙向互動,協同作用,不可偏廢一方。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要將“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唯此,農村經濟發展才能行穩致遠。2時間維度:短期脫貧攻堅與長期致富的辯證統一
短期與長期是一對辯證范疇。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與其說時間是一個指向未來的向度,不如說時間是物質聯結的印記。 “歷史性時間也具有一種敘事張力。諸事件的一種特殊的相互聯結構造著時間的形式。”從時間的物質運動屬性來看,時間是物質運動存在秩序的刻度。時間的長短只是事物發展變遷中的不同變量。
長與短是一個相對概念,長由若干的短組成,某個時段的長就是另一個時段的短。只有把短期與長期結合起來,才能在時間的永續延展中實現終極目標。這需要我們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有一種發展和動態思維,既要在戰略上打好持久戰,又要在戰術上打好殲滅戰;既要把解決現實突出問題作為當前立足點,又要把根本性、長遠性目標作為未來戰略支撐。
短期脫貧是一個階段性目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脫貧攻堅雖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但匯聚各方力量打一場速戰速決的殲滅戰并不算太難。然而,穩定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場永無停止的戰爭。長期致富意味著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人民生活富足殷實,同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長期致富也意味著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本質和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人人共同富裕。短期脫貧后,農村能否保持永續發展,這需要找準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以及培育增長點的制度環境。恩施州一方面,以農業產業化為增長點,形成以煙葉、茶葉、硒、中藥材等特色優勢資源為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地方產業、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農產品交易市場,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制度、體制機制創新,優化制度頂層設計,加快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就業政策等制度改革和政策創新,解決精準扶貧中事關長遠,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把解決群眾當前具體困難與長期致富的保障性制度創新結合起來。
3 戰略維度:重點幫扶與全面推進的辯證統一
從戰略維度來看精準扶貧的辯證關系,它體現出重點幫扶與全面推進的統一,在哲學意義上,就是重點論與兩點論的統一。
重點論是矛盾發展不平衡理論的通俗說法。它是指事物矛盾兩個方面的地位、作用不是均衡、相等的,而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質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兩點論亦稱“兩分法”,這是毛澤東對唯物辯證法特別是對立統一規律簡明、生動、通俗的說法。它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兩面,都包含有相互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或兩點),矛盾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在對立統一中推動事物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具有密切的辯證關系,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內在地包含著重點論。這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統籌兼顧,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既要反對離開重點談兩點的均衡論,又要反對離開兩點談重點的一點論。
在我國精準扶貧工作中,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重點論與兩點論相統一的思維方式,科學施策,一方面提出扶貧攻堅關鍵要突出“精準”二字,“精準”就是強調重點;另一方面提出扶貧脫貧要全覆蓋,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這強調全局性、整體性,是兩點論。
在重點幫扶方面,我國針對各地區的實際狀況,綜合研判致貧的各種因素,進而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合理的扶持措施。這樣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對準重點貧困地區和對象精準發力,有助于短期內突破重點問題,實行“靶向式”扶貧。
在全面推進方面,由于貧窮是以物質匱乏和經濟落后為表征,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須以聯系、整體的思維進行謀劃施策,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多維度全面推進,方能帶來農村的全面振興。習總書記早在寧德進行扶貧工作時就在思考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扶貧之道,力求在重點論和兩點論中尋求契合處,他認為,教育、科技和經濟是相輔相成的。2015年,他又以系統性思維,從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五個維度首次提出“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這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統籌全局、科學辯證的思想,這為當前緊鑼密鼓的扶貧攻堅提供了行動指南,既抓住了脫貧的重點要點,又關照到農村的全面振興。
4 發展維度: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統一
人與自然的關系史譜寫了一部人類發展史。人為了實現物質需要的滿足必然到自然界去索取,但無度的索取必然帶來自然界的破壞和危機。隨著工業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但經濟增長的極限論對人類發出警示,如果無視自然的保護,人類終將自食惡果。馬克思認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人依靠自然物而存在”,“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不是一方敵視、壓迫另一方,而是兩者彼此印證之下的互相改變,即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這樣自然經過人的改造更加符合人的審美,體現人的藝術與智慧,同時,自然的豐富、純真和包容,使人們返璞歸真,心胸寬廣。因此,如何保持人類物質需要的滿足與自然生態保護之間的適度張力就成為人類發展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凸顯了生態文明的治國理念,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習總書記還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都體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辯證思維。基于農村持續發展的考量,習總書記提出:如果能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綠水青山就成為金山銀山。“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就是對這一精神的具體落實,就是針對生態環境好,而生產條件差的地區,利用生態環境優勢,探索出的一條生態脫貧新路子。恩施州基于獨特的山林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優勢,重點采取退耕還林、生態修復保護,發展生態旅游業等舉措開展扶貧、脫貧工作。恩施州的扶貧干部針對建檔立卡的退耕還林貧困戶,根據國家政策,給予他們最優惠的補助;設立生態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貧困戶上崗就業,增加他們收入;通過生態修復保護,深度挖掘生態自然資源以及地方獨特民俗文化資源,發展民宿旅游產業,極大拉動了山區的房地產市場以及城鄉工農業產品的貿易往來,推進了精準扶貧的進程。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是相輔相成的,貧困地區大多在邊遠山區,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當地的經濟越發展越有資本發展生態農業。
總之,農村精準扶貧需要應用辯證思維和方法,將內因與外因、短期脫貧攻堅與長期致富、重點幫扶與全面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辯證統一起來。只有把握了事物的辯證法,才能用聯系的、發展的,系統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使各項工作良性互動起來,匯聚各方合力,助推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卷二[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德)韓炳哲著,包向飛,徐基太譯.時間的味道[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
[4]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侯子峰.自然的解放—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6]習近平.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N].浙江日報,2005-08-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