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娜
[摘要]綜合近年來學術界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研究,梳理和歸納相關文獻,總結出,學術界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相關核心概念、供給主體與方式、供給機制和供給質量評估評等幾個方面。供給的主體從單一化變為多元化,供給方式也得更為多元,多方主體協作提供服務。針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學者們設計了投入機制、人才機制和制度機制等機制,同時提出要加強質量評估,以提高供給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機制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則是該題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專家學者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核心概念
1.1 文化
愛德華·伯納特·泰勒(E.B.Tylor)對于文化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他認為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囊括了人類的歷史經驗,文化是信仰、知識、道德、法律、藝術、風俗,能力和習慣的綜合體。在現代,聯合國組織將文化定義為某個社會或社會群體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與物質、智力與情感之和。
1.2 公共文化
榮躍明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公共文化”內涵在中國語境下的演變過程。上世紀從空間上認為“公共”是一個空間概念,是面向社會公眾的場所,如沙龍、咖啡館等;21世紀以來,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標的提出,“公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深化和擴大。從內涵上來看,公共文化能夠培養群體意識和公共觀念,認同感和歸屬感,能夠促進社會和諧;從外延上來看,依托硬件和軟件——公共文化場所和及其資源,發展公共文化。
1.3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根據經濟學的定義,公共文化服務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只能由政府提供且不以營利為目的。從管理學層面來說,毫無疑問,政府是供給主體,公共文化服務是行政管理的內容之一。現今,供給方式不再拘泥于政府一方,企業、非營利組織乃至個人也逐漸參與到供給中來。有人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僅指公共文化活動,張良等人則認為還應該包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譬如村莊圖書館、老年人活動中心、影戲下鄉、文化廣場等,宋元武認為還應包括各種相關的制度和服務活動。
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與方式
2.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開始重視市場和社會的力量,供給不再單單依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不單靠政府提供,企業、非政府組織、乃至農民個人逐漸發揮了作用。
政府是第一責任者。由于市場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失靈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由政府來提供服務和產品,但是政府并屬于生產者,除此之外,政府還須提供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為農民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企業是重要的供給主體。企業主要包括私營和集體企業,以及個體戶等。根據治理理論,企業同樣具有社會責任,即以市場規則為前提,在利潤的驅動下,企業與政府相比,將更具有競爭動力,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效率也將得到很大得提升。
非政府組織是主要的社會供給主體。由于政府和市場都存在失靈的可能,第三部門起到了彌補失靈的作用。在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尚小,大多為自發組建的業余文藝團隊。不同學者也對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路徑、經驗,李少惠和穆朝暉提出了三條路徑來充分激活社會力量,劉彥武提出“取消歧視性待遇,民間文化組織也應享受優惠政策”。
農民個人也可以作為供給主體。首先,農民應該參與供給決策,李金龍和劉巧蘭認為應該完善話語表達機制,保障農民的話語表達權利。其次,由農民自身提供部分公共文化服務,農民的自辦文化有吸引力更強、內容更簡況、更受群眾喜愛等特點,由此政府應該大力支持。
2.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
學者們提供了多種供給方式,歸納總結后,基本圍繞政府和市場展開,以及除政府和市場外的其他供給方式。
政府是最主要的供給方,政府的供給方式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直接供給,二是間接供給。直接供給是指政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者或者生產者,借助政策,向農民提供基礎性的文化設施、惠民工程以及文化活動等,這些服務都是免費性質的。間接供給是政府以托管、租賃、承包等方式,讓各種社會主體參與到供給中來,除此之外還包括補貼,補貼是指由除政府以外的供給主體向農村提供服務,政府將為這些供給主體提供一定的補償或者獎勵。
市場供給方式十分重要。并非所有公共文化服務都屬于公共性質的,也有部分具有準公共性質,此類產品適合由市場提供,利用市場的特性,借由政府的輔助,建立起文化市場,從而提高服務的供給效率。市場供給方式包括合同外包、內部市場、特許經營、補貼和用者付費等。
其他供給方式主要包括非政府組織的供給、農民個人的供給。宋元武和徐雙敏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認為我國非政府組織同樣可以通過簽訂行政合同、捐贈和志愿服務等方式提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另一種是農民自愿的供給.有學者認為農民和農村文化隊伍可利用文化資源、激發農民的參與熱情、培養農民的公共文化活動能力,自建文化室、圖書室、劇團、電影放映隊等。
3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機制
為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夠有效供給,提升供給質量,學者們提出了多方面的運行機制建議且研究成果頗豐。
3.1 投入機制
根據學者們對投入機制的研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投入機制。首先,制定投資決策咨詢機制。“明確界定公共財政投資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領域,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抉擇咨詢制度”;其次,制定投資預算機制。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預算,戴宗芬建議湖北省實施財政支文“三個高于”;再次,制定財政撥付機制。降鞏民認為應該先按照政府層級區分不同區域,在區域內設立多用資金項目。另一類是多元投入機制,由社會各界、民間團體、公民個人參與到公共文化事業中來,彌補非政府組織存在的體制性障礙。
3.2 人才機制
人才機制中包含了管理人才和文化人才兩方面。對于高校畢業生、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管理人才應采用提高素質、待遇、積極性等方式方法,鼓勵其投身到農村公共文化事業中來或提高其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視本土文化人才的培養,對其可采用激勵的方式,鼓勵配合政府工作大力發展本土文化,通過文化人才將本土的文化進行傳承、幫助和帶動,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當地文化愛好者們的專業水平。
3.3 制度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包括文化參與機制、責任機制、監督機制等。張良對于文化參與機制提出了一些要求:一是要建立群眾參與機制,二要搭建制度化平臺,鼓動群眾和民間團體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責任機制指理順政府部門之間的責任關系。張欣毅從地方政府部門的角度出發,認為理順政府部門職責一要調整好地方文化行政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合署建制,二要明確三級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在供給中的行政管理主體地位。監督機制包括政府內部的自我監督管理和民主監督管理。李倩認為首先應該建立起完善的問責機制,其次發揮社會主體的力量,包括(非)盈利組織和農民,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和大眾的多元監督管理機制,另外,要充分發揮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
4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質量評估
有效的評估能促進供給的質量,能夠反映農民的心聲。對供給內容進行質量評估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
4.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質量評估
4.1.1 以農民滿意度為導向的質量評估
有學者提出從農民滿意度的視角出發,建立以農民滿意度為主的質量考核。李金龍和劉巧蘭指出,要把工作成效要以農村居民的評價為基準,同時可適當增加一些指標權重,如服務質量、服務效果、民眾滿意度等。黃威認為對于政府供給質量的考核,首先要加強信息公開,其次是建立效果反饋制度,以供農民及時反映供給的質量。
4.1.2 以政府服務水平為導向的質量評估
以政府服務水平為導向的質量評估是指通過一系列指標來衡量政府提供服務的質量。有學者從財政的角度來評價政府的供給質量,并提出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評價、監督和考核機制,并建議借鑒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保障機制的改革經驗。另外,“為避免同時是‘裁判員和‘運動員帶來的問題,要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客觀地對供給狀況進行評估”。第三方評估機構需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是機構獨立,若對政府存在依賴性,評估結果將有失偏頗;其次是機構擁有一定數量的專家學者,保證機構的評估資質;再次要有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以保障評估的結果是嚴謹科學的。
4.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的改進
對于如何改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尚未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探討。陳文博提出了幾種改進服務質量的機制,他認為可以采用標桿機制、市場機制、全面質量管理機制、IS09001質量管理機制等機制。文立杰等人通過對38個村的問卷調查,計算其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滿意度指數,并提出創新村級層面的供給方式;健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運營機制體制;發揮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借助社會力量解決人力和財力方面的困難;嘗試改革現有的決策機制。通過這五種方式改進供給的質量,提高農民滿意度。
5 結語
綜觀現有研究,學術界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于今后的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有利于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但是,現有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部分學者對于現狀描述缺乏論證;研究對象仍是以政府為主;對策建議泛泛而談,缺乏實用性研究;質量評估方面的研究多偏于理論,缺乏具體的評價模型或指標體系;學者們對于國內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探討,涉及的角度多、研究的范圍廣,但是很少有人專門對國外的服務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因而也無法從中受到啟迪。
[參考文獻]
[1][英]E.B.泰勒著,蔡江濃譯.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尹長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弱勢與強化[J].求索,2008(06).
[3]榮躍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態和特征[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 1(03).
[4]萬林艷.公共文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01).
[5]張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配置: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理想模式[J].理論與現代化,2012(04).
[6]宋元武.需求導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7]葛繼紅,王玉霞.當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研究——基于加強政府供給角度[J],生產力研究,2009(04).
[8]程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多元供給系統的構建:以江蘇省為例[J].編輯之友,2018(09).
[9]李少惠,穆朝暉.非政府組織參與西部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路徑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10]劉彥武.社會力量與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03).
[11]李金龍,劉巧蘭.話語賦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供給的基本保障[J].圖書館建設,2018(10).
[12]張云峰,郭翔宇.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長效機制[J].學術交流.2010(03).
[13]李燕.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科學社會主義,2006(06).
[14]史國亮,張超,徐子梁.國外公共服務與實踐[M].中國實言出版社,2011.
[15]宋元武,徐雙敏.國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實踐與經驗借鑒[J].學習與實踐,2016(11).
[16]王曉艷.我國西部農村公共文化內生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09.
[17]蘇紅.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其構建[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18]戴宗芬.湖北農村改革發展與思想文化建設[J].湖北社會科學,2011(11).
[19]降鞏民.北京市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策略與措施[J].前線,2009(08).
[20]肖蓉.論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長效機制創新[J].商業時代,2011(01).
[21]李少惠,崔吉磊.論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生機制的構建[J].徑濟體制改革,2007(05).
[22]張欣毅.寧夏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調研報告[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06).
[23]李倩.社會治理視域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分析[J].農業經澆2016(10).
[24]黃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7(06).
[25]王瑞涵.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財政責任[J].經濟究參考,2010(66).
[26]任和.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以送電影下鄉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6(03).
[27]陳文博.公共服務質量評價與改進:研究綜述[J].中國行政管理,2012(03).
[28]文立杰,紀東東,張杰.沿邊民族地區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研究以Z自治區4市8縣(區)38村為樣本[J].圖書館論壇,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