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俊杰
[摘要]村落是農耕記憶的最基本單位,村落民居作為組成村落的最基本的單位,是村落及其文化之精華所在。本文以曲靖部分村落為研究對象,引入“三生空間”理論,應用文獻研究法、調查訪談法、圖表分析法、歸納演繹法等研究方法,對村落民居風貌進行研究。旨在從“三生空間”功能性視角出發,圍繞村落民居建筑和村落民居外部環境這兩個層面,總結了村落民居的風貌特征,以期為解決村落民居風貌實施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民居風貌,村落,三生空間,特征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村落是人類記憶的“存儲卡”,是文明的“活化石”。它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承載著各民族的文化符號和對生活與自然的信仰,綜合體現了特定地區內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和藝術的狀況,是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的生活形態沉淀。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城市快速發展而村落緩慢,人們沒有為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留足空間與時間,村落的特色和正在被同質化,對村落肌理“修復式”的破壞,對鄉土文化的生產生活方式“拼貼式”背離,可見村落所擁有的歷史遺產和周邊環境資源被慢慢消磨殆盡。因此,對村落民居風貌的研究迫在眉睫。
1 相關概念與研究現狀
1.1 相關概念
“三生空間”是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簡稱。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個概念,是對空間理論的創新。其中,生產空間是人們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以提供工業品、農產品和服務產品為主的區域;生活空間是指用來滿足人們休憩、娛樂、休閑的區域,居住空間是較為典型的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主要是以保護和發展區域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為目標,能直接或者間接提供生態調節和生物支持的具有生態服務功能的空間。面對快速城鎮化帶來的一系列嚴峻問題,提出“三生空間”融合協調發展的概念,“三生空間”的概念具體表達出了農業與人居環境間的內在關聯性,被很好地應用在村落的發展與保護中。
在“三生空間”功能性視角下的村落民居風貌中,生態空間的村落民居風貌是最為重要和最為基礎的空間風貌特征。生態空間功能性視角下的村落民居風貌展現了先民們對居住環境選址的需要,體現著依附于不同自然環境下的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思考。人們依附其自然山水格局展開日常的生活起居,能夠直接或間接獲得生態調節和生物支持,達到了人文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
1.2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村落的保護很早的時候就出臺了相應的法規和章程。歷史遺產保護的萌芽開始于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創立了“文物建筑修復與保護”的學科。國外對村落的相關研究較早,主要是從村落可持續發展、文化、景觀等方面開展研究,對村落居民的研究展開的相對較晚,主要是從建筑學、規劃學、歷史學等領域逐步拓展從而形成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式,從不同視角提出保護的具體意見。
1.3 國內研究現狀
縱觀國內,最早提出針對歷史城市、鎮、村保護理念的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整體保護”理念。國內近80年的民居研究一直以民居建筑本身的建造特征、營建方法、建筑特征等作為研究的基本內容。近年民居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不僅注重民居建筑本體的普查調研、特征總結,而且關注建筑技藝傳承、聚落保護與活化等現實問題。近年來,許多從事村落民居研究的學者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對民居的風貌保護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從保護的對象或客體來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村落民居自身風貌的保護和對于民居外部環境的保護兩方面。
本文旨在通過結合“三生空間”功能特征,通過對案例地村落民居風貌的研究,梳理與總結現狀、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加深對村落、村落民居風貌保護與延續的重要性的了解,并根據現狀以及特征的分析總結梳理出村落民居分級分類保護的方法體系,從而為解決村落民居風貌實施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2 云南臘者村村落民居風貌保護實例
根據對云南省曲靖地區村落民居的現場調研以及對現狀和風貌的分析,對曲靖地區村落民居的保護要從村落民居建筑以及村落外部空間兩方面著手進行保護。最后發現臘者村民居建筑風貌特征在本地區較為具有代表性,其實例分析結果具有借鑒意義。
2.1 地理位置
臘者村距離羅平縣城36km,交通條件良好,旅游資源豐富。村子沿河自西向東布局,整個村寨東西長、南北窄。村內建主要為布依族干欄式民居建筑,這種“人棲其上,牛羊犬豚畜其下”的建筑,便于防潮,通風良好,以竹木青瓦為主要建筑材料。
2.2 基本概況
臘者村有著保存十分完好的生態空間風貌特征,整個村落和周圍的山水空間相得益彰,在村落的出入口處還保留著曾經的鐵索橋,在村子內,布依族的村落民居分布在沿著河岸的四個小山包上,順應著等高線,自由排列開來,在北面的高山擋住了強風,整個村落依山傍水,非常適合人居。村民將村落周邊自然條件的,地勢相對平坦的區域開墾成農田,在多依河邊上建立了青蝦的養殖場地,村民們根據山川地勢,因地制宜的展開了日常的生產勞作。
2.3 存在問題
該村村落民居風貌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生產空間風貌和生活空間的風貌這兩方面。村落民居生產空間風貌和生活空間風貌主要依托于民居建筑本身,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老人們紛紛搬出了老屋,年輕人則更加無法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生活,這些傳承了幾十年上百年的傳統民居正面臨著質量、功能等多方面的問題。
在物質生活不斷發展的今天,干欄式建筑的局限性慢慢體現出來。一是因為布依族建筑是純木結構,其隔音效果差,在其中走動的聲音會傳遍整棟建筑,發出吱嘎的聲響;二是木質結構容易失火,防火問題不容小視;三是新房建造對原有村落風貌造成一定破壞,導致原有的布依族干欄式建筑文化丟失。
2.4 具體解決措施
基于此主要采取了如下保護措施:
(1)改善一些具有保護價值,風貌較好,但建筑質量較差的村落民居建筑;對村內保存完整的民居建筑進行加固翻修,增設消防器材;對破損的干欄式民居的木質墻面進行修補和替換;對村落內已經建好的新民居進行改造,加蓋和民居相似的灰瓦雙坡屋頂。
(2)將已經建好的新民居的立面的顏色改為木色和竹色,與村落民居的立面顏色相適應;對已建好的新民居的鐵門更換成和民居相適應的木門或者顏色相近的鐵門,并依據民居特點將人口臺階和退堂空間做出來,增加民居感和建筑感。
(3)針對在建或要建的民居建筑,在建筑開始建造之前就對其風貌進行規范;對于干欄式建筑最顯著的底部架空的特征予以保留,仍然作為生產所用的空間,保留住這種特有的生活生產習俗。
3 結論與展望
3.1 結論
村落民居風貌特征主要可以分為村落民居外部空間風貌特征和村落民居建筑風貌特征兩個部分。在村落民居外部風貌的層面上,通過對云南臘者村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村落民居的外部環境空間主要展示的是村落的山川格局,村落的聚居形式和村落的田園風光。因此,村落民居風貌其主要功能是生態空間功能,展示其生態空間的風貌特征,也承載了很大一部分的生產空間功能,展示村落民居外部空間大環境下的生產空間的風貌特征,在很多時候,村落民居外部空間的生產空間風貌較為靠近村落生態空間風貌則圍繞著村落和農田展開的,基本上呈現出相互交融的態勢。
針對不同風貌現狀的村落實行不同側重程度的保護。對于風貌現狀保存良好的村落民居風貌的保護,主要將側重點放在對村落民居的保存方面,首先要維持良好的現狀,對它進行分批、分級的保護,從破壞較為嚴重的村落民居入手,逐漸推進至整個村落。對于村落民居風貌現狀保存較好的村落,要將主要的保護精力放在因為空置、閑置無人看管導致損壞嚴重的村落民居上,努力修復原貌,改善村落整體的人居環境衛生,吸引村民留在本地,從根本上改變村落民居因為閑置而導致荒廢的情況。使得村落民居的整體風貌和諧統一。對于村落民居風貌保存狀況一般的村落,要將主要的保護精力放在對嚴重破的村落民居風貌的新建民居建筑的治理上,對新建民居建筑的風貌進行引導和控制,并且要注重保護好村落周邊的風貌協調區,做到讓村落民居風貌傳承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風貌。
3.2 不足與展望
本文從“三生空間”功能性的視角出發,從村落民居建筑風貌和村落民居外部環境風貌兩個大的方面對案例地的村落民居風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由于本文將視角主要聚焦在村落民居風貌,村落民居群風貌和村落民居外部環境風貌上,對過去村落的歷史沿革、社會人文環境的調研工作進行的不夠充分,在建筑結構以及建筑保護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不足。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對村落的保護研究提供更加具有實踐意義的保護方法,讓村落民居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張松.歷史性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Crouch, David. Popular culture and what we make of the rural. with a casestudy of village allotment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2(03).
[3]Mar5Ghalek I.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local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inseven Chinese villag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02).
[4]Chen B,Nakama Y.A study on village forest landscape in small islandtopography in Okinawa, Japan[Jl. Urban Forestry&Urban Creening. 2010(02).
[5]Yu Y.Landscape transition of historic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J].Frontiers of Archicectural Research. 2013(02).
[6]高長武.“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從習近平同志對農村的擔憂和期望說開去[J].黨的文獻,2014(03).
[7]裘本培.城鎮化中應高度重視保護村落[J].政策瞭望,2014(04).
[8]崔麗華.在現代化進程中鑄建鄉村精神家園——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例[J].理論視野,2018(11).
[9]胡燕,陳晟,曹瑋,等.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展研究,2014(01).
[10]賴明明,陳曉琪,潮汕古村落活態保護和發展研究——基于生態經濟學視角[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