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宣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以及國際新聞在新聞報道中地位的提升,受眾對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及時性和專業化要求不斷提高。本文以《中國石油報》為例,對新時代國際新聞深度報道模式做出研究分析,對未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思路建議。
關鍵詞:融媒體;國際新聞;深度報道;專家型記者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041-02
近年來,《中國石油報》越來越注重國際化轉型,在國際新聞報道中不斷增強信息采集效率,在跟蹤前沿行業熱點資訊的同時,結合專家資源補充對新聞事實的解釋、分析和調查,細分目標受眾并整合其訴求,重視傳播的反饋推廣,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報道機制,為新時代行業媒體的國際新聞深度報道提供案例。
一、《中國石油報》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模式
(一)行業分析及專家言論專版
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形式分為綜述、評論、述評和新聞分析等。同一國際新聞事件,經過不同國家、不同媒體的報道,常會有不同的判斷,甚至是相反的解讀。對于受眾來說,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越來越難辨真假,事實真相反而愈發撲朔迷離。因此,需要將各種新聞事實的相關資料梳理分析,追溯根源或展望前景,尋找客觀真相。
《中國石油報》設有“能源新聞”(2018年后改為“行業聚焦”)、“國際能源”“石油時評”等涉及業內國際新聞深度報道專版,突出在能源領域的專業優勢,預設話題,每周邀請業內專家對國際能源合作動態,國際大石油公司生產經營狀況,以及資源國地緣政治態勢等內容予以點評和解讀,囊括了幾乎所有國際能源熱點話題,并采取信息制圖方式便于受眾直觀理解。合作專家范圍廣泛,既包括三大石油公司從事科研、戰略領域翹楚,也包括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以及咨詢公司專業人士,每期邀請兩到三位專家就同一熱點事件進行同題采訪,由于兼具及時性和權威性,專版在業內被稱為油氣行業報道的“風向標”。
如2017年12月12日的“能源新聞”版,主題為“減產協議延期,原油市場路在何方?”以信息制圖的方式說明了“歐佩克+”減產協議的背景、目標、進程和執行效果,一目了然地幫助受眾清晰梳理了從2015年美國與歐佩克開始國際原油市場份額戰起,到2017年底減產協議執行一年來的事件發展脈絡,并邀請來自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中化集團、中國石油大學以及社科院的四位專家,分別就原油市場走向、俄羅斯對減產協議的態度、沙特力推減產協議的動機以及美國頁巖油的增產潛力做出評價與解釋。專版力求平衡的話語場,避免出現一家之言,進而增強了專版的信任度。
2019年12月初,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投產通氣,《中國石油報》“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導刊用四個版面,介紹了中俄東線的建設歷程、技術特點、建設者故事及戰略意義,不僅有豐富的信息制圖及中俄兩國業內專家評論,還有建設者故事這類軟新聞,注重展現新聞故事情節,描述刻畫人物個性,深度挖掘人物內心情感,增強了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可讀性。
(二)新聞編譯欄目
“新聞編譯是通過翻譯和編輯的手段,將用原語寫成的新聞轉化、加工成為譯語語言新聞的翻譯方法。”泰晤士報數字技術副總監尼克·皮特里(Nick Petrie)稱,新聞加工對當今讀者至關重要,能夠幫助受眾理解,而不是持續推送新消息的新聞生產者才能獲得認可。
由于國與國之間存在社會文化、新聞采編方式及受眾需求方面的差異,需要記者編輯對原新聞進行改寫后再傳播。編譯并不僅僅是簡單地翻譯語言,而是經過了選題篩選過濾—譯文—補充背景或其他解釋性資料—概括整合四道流程。可以看出,編譯者不僅需要具備嫻熟的外語運用能力、國際視野和新聞敏感性,還需具備基本編輯能力,對譯文進行二次加工。
需要注意,國際新聞報道具有較強的政治性,中國與西方意識領域存在矛盾,西方媒體經常利用其先進傳播手段和廣泛的傳播渠道,設置有利于自身的新聞議程,用來引導國際輿論并掌控國際話語權。面對浩如煙海的國際新聞,若編譯者不考慮意識形態差異,僅僅是盲目忠于原文,就會成為西方媒體的“發聲器”,導致文章客觀性缺失,將話語權拱手讓人。
《中國石油報》設有“油海觀潮”“能源漫談”等由本報記者執筆的國際新聞編譯欄目,以講述能源領域熱點國際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呈現與該事件相關的各方聲音為主要內容,形式多為述評和新聞分析[1]。該欄目近一年刊登諸如俄媒聚焦中俄能源合作進入新軌道、海上引領今年全球重大油氣發現、全球LNG市場新趨勢利好中國供氣安全、國際油價走出至暗時刻等稿件,使受眾能從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中迅速篩選出有效信息,獲得了業內專家學者廣泛認可。
(三)融媒體報道模式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和方式的不斷革新,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等一系列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融合打下基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相取其精華,借力發展是必然規律。這種傳統媒介、自媒體等多個主體同時參與傳播的新模式,被稱為融媒體報道模式。在新聞報道上,《中國石油報》近年來圍繞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劍橋能源周、世界石油技術大會、世界石油大會、世界LNG大會等多個重要行業會議做出融媒體報道嘗試。報道全程采用中央廚房模式,分為前方記者和后方支持兩個小組,前方記者采集會議信息,后方小組搜集背景資料,根據會上熱點深挖選題,精心打造了一批獨家高質量的熱點深度分析稿件[2]。
以第二屆“一帶一路”油氣合作圓桌會議為例,該會議由中國石油舉辦,旨在圍繞“立足‘一帶一路大型項目,打造油氣合作利益共同體”的主題,共商“一帶一路”油氣合作,分享深化“一帶一路”油氣項目合作的設想,并就互利共贏、創新管理、合規運營、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等達成廣泛共識。本報記者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哈薩克國家石油公司、緬甸國家石油公司、伊拉克石油工程公司、莫桑比克國家石油公司、中石化、中海油、絲路基金等10多位國際國內同行與合作伙伴的CEO和董事長進行訪談, 被各主流媒體紛紛轉載。
在《中國石油報》“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導刊上刊登大量原創稿件的同時,新媒體各平臺做好相關選題策劃和發布。油立方App客戶端、網站開設報道專題,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企業號、百家號等平臺同步推送本報記者采寫會議報道,重要及時效性高的稿件均通過新媒體平臺優先發布,把握了新聞傳播的主動權[3]。
二、對于行業媒體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思考與建議
(一)把握正確的政治立場
對政治立場和報道尺度的恰當把握,是做好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關鍵。某些西方大國和利益集團經常以國際話語權來解釋新聞的是非曲直,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其輿論霸權嚴重影響新聞的客觀性。國際新聞深度報道與普通新聞報道一致,應服務于國家利益。因此需要記者編輯具有較高政治覺悟,堅持政治家辦報,在報道中具有自己的立場,清楚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還要在比較重要的熱點事件中發聲,引導國內輿論,對世界輿論起到一定影響。
(二)精心策劃選題
選題策劃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質量。一方面,受限于媒體視角、記者專業性,以及母國在社會文化、價值取向、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報道的客觀性不同。在海量信息中,記者編輯應準確判斷新聞價值,堅持“內容為王”,對具備新聞價值的選題深入挖掘策劃,進行素材整理組合及寫作,并及時推出報道引導受眾關注。另一方面,對于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選題策劃需要具備創意性,在對事件背景洞悉的前提下,即便是最普通的國際新聞事件,若能找到較為亮眼新鮮的切入點,輔以豐富的背景資料,原本平淡的報道也能變為一道美味。
(三)成為專家型記者編輯
行業報依托于行業,服務于行業。在新聞報道愈發趨于碎片化和短平快的今天,受眾總是希望看到與自己行業相關的具有專業水準的報道,傳統媒體國際新聞報道的主要任務從“告訴受眾發生了什么”向“為什么會發生”轉變。因此,做好國際新聞深度報道須提高專業性,這就需要記者編輯提高自身素質,不僅在平時注重對石油石化學科知識的積累,還要對地緣政治、世界經濟、能源市場等領域深入了解,并且持續對自己的報道領域進行動態跟蹤,成為專業復合型新聞人才。在寫作中,記者編輯要用通俗的大眾化語言轉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做到深入淺出。此外,專家型記者編輯還應具備本行業專家缺乏的新聞特質,即發現事實的新聞敏銳性與描述事實的新聞視角[4]。
(四)掌握融媒體報道基本技能
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國際新聞傳播的速度和方式帶來了變革,報道的方式逐漸多樣化,這就意味著傳統媒體從業者必須掌握融媒體報道的基本技能,提升駕馭全媒體的能力。一方面,需要記者編輯熟練運用Facebook、Twitter等傳播平臺抓取信息,尋找選題。另一方面,未來在傳統媒體中,國際新聞深度報道不會完全以文字或版面的形式呈現,對記者編輯的要求從單純寫作提升為綜合掌握“寫、拍、剪、編”等基本技能,并在國際新聞深度報道中及時運用這些技能獲取和編輯素材,生產出適合不同傳播平臺的、具有不同特色的多態化產品,以便滿足各類別受眾需求。
三、結語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媒體間對于國際新聞報道的競爭日趨激烈,要保持媒體的競爭優勢,除了做到時效性之外,深度報道更能直接決定媒體的新聞質量,提升競爭力。本文以《中國石油報》為例,就行業媒體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發展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加強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相關策略建議,希望能為新時代行業媒體的國際新聞深度報道提供案例參考。
參考文獻:
[1]畢振山.試析新媒體對國際新聞報道的影響[J].新聞知識,2019(5):20-22.
[2]林穎.如何做好新時期的國際新聞深度報道[J].青年記者,2019(32):60-61.
[3]馬瑩瑩.在融合中創新實現信息多輪增值——中國石油報兩會融媒體報道模式簡析[J].傳播力研究,2019(14):82-83.
[4]王韻權.再發現——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魅力[J].新聞傳播,2019(15):7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