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
摘 要:從全國范圍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的發展一直處在較為弱勢的地位。近年來,由于受到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沖擊,學術期刊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要想獲得長遠、穩定的發展,關鍵的因素在于其辦刊質量以及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而在當前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在提高稿件質量、打造特色欄目、提高期刊學術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網絡和信息技術開拓一條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的道路將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學術期刊;媒體融合;數字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047-02
一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的各類學術期刊在我國期刊界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也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它對于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內蒙古自治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以及推進內蒙古自治區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1]。而與中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偏遠,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才相對匱乏,在學術期刊發展方面存在諸多的現實困難,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辦刊質量和期刊影響力的提升。而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又在不斷地改變著民眾閱讀的方式和習慣,這使得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的受眾面減小,影響力也被進一步地削弱。因此,立足于當下的實際情況,如何拓寬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發展道路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學術傳播的影響
媒體融合是指各種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多功能及一體化的趨勢,即傳統的報紙、期刊、電視等媒體與現代的網絡、移動終端等數字媒體的相互融合、相互利用,將信息和知識通過不同的載體傳播給民眾[2]。
媒體融合的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二是增強了信息檢索和分析的便捷性;三是存儲量的無限性,網絡和云端的存儲量是巨大的;四是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增強。
內蒙古自治區的學術期刊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學術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其本身就具有專業性強和受眾面小的特點,而傳統的紙質出版模式又存在傳播范圍小、傳播速度慢的問題,同時也難以實現與讀者的互動和交流。而面對多媒體數字化信息技術發展對傳統學術期刊的傳播機制帶來的巨大沖擊,內蒙古自治區的學術期刊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提升學術地位和影響力,就應當在繼續挖掘和整合學術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期刊的稿件質量,同時將傳統的出版方式和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利用新媒體的手段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并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以保證期刊能夠獲得長遠的發展。
二、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數字化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數字化的發展現狀
目前,發達國家把公共資助項目科研成果的開放獲取作為重要的科技發展戰略,開放獲取的數字期刊已經成為一些國際性學術期刊的主要出版模式,數字期刊的出版形式使得學術知識的交流和獲取更加便捷。
而國內眾多的學術期刊通過自主開發或者與其他大型學術平臺合作,將期刊內容通過網絡實現數字化出版,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擴大期刊在學界的影響,實現論文的開放獲取。但是,在內蒙古自治區,由于各個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以及所具備的財力和物力條件參差不齊,致使期刊的數字化發展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各大期刊在數字出版方面并未達成共識,各自的網站也沒有實現學術的共建共享,更難以達到數字化復合出版的要求。
(二)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的趨勢
1.數字化的發展促使學術期刊實現功能轉型
內蒙古自治區的各大學術期刊均已加入各個大型的數據庫平臺當中,學術期刊不再僅僅是一個發表學術論文的平臺,而是通過數字化的發展逐漸成長為一個學術資源和學術知識聚集和傳播的平臺,而讀者也不再是單向地從期刊中獲取信息,而是能夠通過網絡與編輯人員及其他讀者進行交流和互動。
2.學術期刊將逐步轉型為知識服務的終端
在未來數字化的發展中,內蒙古自治區的學術期刊也應當不再局限于將聚集的學術成果提供給作者,而是轉變為利用大型數據庫為公眾提供數據和知識的服務。一方面,數字化期刊中的音頻、視頻都應當可以動態播放,使論文的形式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呈現出來;另一方面,數字化的出版形式不再受到傳統紙質版篇幅的局限,作者可以將論文寫作過程中的研究方法、數據等全面地呈現給讀者,使讀者能夠對文章的科學性有更為全面的理解和分析。
3.在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學術期刊新的評價機制
今后,在數字化發展的環境下,網絡的普及使用戶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加強,論文被下載、收藏、轉發、推薦等可被計量的使用方式越來越多,諸如此類的使用行為可以被跟蹤和統計,進而作為傳統評價方式的補充,形成新的多維度、多指標的期刊和論文評價機制,這將對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對內蒙古自治區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的思考
期刊數字化的發展使學術期刊的傳播更加快捷,產生的影響力也更加廣泛。因此,無論是對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編輯人員的職業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約請高質量稿件,打造優勢特色欄目
文章的質量是期刊的生命,期刊的編輯應當在甄別自由來稿中優秀稿件的同時積極做好選題策劃和組稿工作,主動向學界有影響力的學者約請稿件,獲得優質稿源,以促進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欄目是展示刊物內容的重要形式,應當全面體現刊物的辦刊宗旨和特色。內蒙古自治區的學術期刊應當立足于本地的科研優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欄目以提升各個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首先,應當結合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發揮本地優勢學科帶頭人和各大科研機構的作用,創建特色欄目。其次,各大學術期刊可以利用新媒體的手段互通有無,共同合作,全面整合區內外最前沿、最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進而強化自身的辦刊特色。
(二)加強期刊網站的建設,樹立品牌形象,優化傳播內容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學術期刊的網站成為樹立期刊品牌形象、提升刊物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窗口。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網站的建設,盡可能提升網站所包含的信息量,例如期刊的相關信息、刊物內容的數字化等,使網站能夠為作者和讀者提供全面的內容和服務,進而提升期刊的網絡傳播力。通過網站充分展現期刊的風格和特色,除發布文章內容之外,還可以增加學術動態、新聞等內容的發布。通過多種形式和路徑,建立與相關網站和學術機構的交流,實現資源的互通共享,共同建立專業的學術論文發布平臺和信息數據庫,推進學術資源的傳播,做好學術資源的保障[3]。
同時,網站的建設能夠使讀者通過網絡可以共享期刊發表的內容。所以,學術期刊要突破傳統的定位,實現數字化背景下的增值服務,在集結學術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專業化和品牌化的建設,立足自身的資源優勢,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建設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出版平臺,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傳播力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使學術期刊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盡可能大的影響力,必須要通過擴大傳播渠道和精細化運營不同類別的傳播渠道來加以實現[4]。因此,充分利用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平臺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學術成果推廣方式。通過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將文章的內容高度凝練并予以發布,讀者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獲得信息和知識,因為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提高了閱讀的頻次;同時,在推送文章時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內容和形式,例如增加文章的背景介紹以及對文章核心內容的解讀,使讀者更易融入其中,從而提高文章的閱讀量和轉發量,進而提升刊物的影響力。
(四)實現學術期刊的OA出版,使優秀的學術成果得到廣泛的傳播和利用
目前,絕大部分的讀者都是通過知網、維普等數據庫下載論文,從而獲取最新的學術成果,但是這些網站都會針對論文下載的行為收取一定的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術成果的傳播,也不利于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而OA出版是讓用戶通過互聯網免費獲取并使用各類信息的一種開放式的傳播方式,它可以將最新的學術成果提供給用戶,實現學術成果廣泛傳播和自由流動,進而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同時也能夠解決幾大學術傳播平臺壟斷版權的問題。
因此,內蒙古自治區的學術期刊也應當抓住機遇盡早實現OA出版,進而提升其在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五)提高出版質量和人員素質,作為數字化服務平臺的保障
在數字化的發展過程中,學術期刊內容的組織和發布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文章中所涉及的音頻、視頻等資料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嵌入。因此,在數字出版當中,編輯人員不僅要對文章內容進行編輯和校對,同時還需要對附加的多媒體文件做一定的處理,這就對編輯人員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隨著出版環境的變革,數字出版行業對編輯人員進行多媒體技術的培訓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約請多媒體融合出版業的技術性人才對期刊編輯人員進行培訓,提升編輯人員的數字出版能力,打造一支專業背景深厚、業務能力過硬、熟悉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編輯人才隊伍。
四、結語
在現代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內蒙古自治區的學術期刊要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除了采用約請高質量的稿件、利用民族地域優勢打造特色欄目等方式以外,利用現代的互聯網和數字出版技術拓寬學術期刊的傳播范圍和傳播途徑,進而提升期刊在社會上和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是必要且可行的重要手段。誠然,內蒙古自治區的學術期刊在全國期刊界尚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的過程,需要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配合,并進行不斷的實踐和創新,才能使內蒙古自治區的學術期刊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
之地。
參考文獻:
[1]張立偉.完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新思路——以內蒙古地區為例[J].西部學刊,2017(12):82-84.
[2]肖晗,呂先競,鄧英,燕朝西,李秀燕,楊瑜.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影響力提升機制探討[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4):104-109.
[3]程維紅,任勝利,路文如,嚴謹,王應寬,方梅.我國科技期刊由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對策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4]胡小洋,游俊,熊顯長,江津,陳道德.基于新媒體技術和思維的學術期刊影響力提升理論研究[J].編輯學報,2018,3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