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康寧
摘 要:短視頻是在人們對信息效率的迫切需求下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加持下產生出的一種新興媒介形式。有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加持,短視頻就擁有了渾然天成的競爭優勢,這也將大大改變媒體信息生產方式和受眾信息獲取方式。本文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角度入手,通過分析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特征和發展現狀,從中發現其問題并提出改善對策。
關鍵詞:資訊短視頻;短視頻傳播;內容監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098-02
一、“資訊類短視頻”概念界定
首先,資訊類短視頻是短視頻的一個分支,因此其在呈現形式上與其他短視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呈現內容,資訊類短視頻的內容中包含大量可解讀信息。其次,“資訊類短視頻”對比“短視頻”,其內容更專注于信息資訊。資訊類短視頻還具有信息承載量大、分類資訊多種多樣、視頻制作專業度較高等一系列的特征[1]。因此,資訊類短視頻在概念上可以界定為: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時長通常在五分鐘以內,具有傳遞有效信息為特征,以突發事件、服務性內容、趣味性內容、人情味內容等信息資訊為主要內容的視頻
作品[2]。
二、資訊類短視頻的現存瓶頸
(一)“源頭”環節存在缺陷
1.個人用戶專業媒體素養不達標
UGC 內容(用戶生產內容)已然成為熱門的短視頻平臺中主要的信息生產方式之一,用戶地位提升加上移動設備的普及程度提高,這都方便于普通用戶隨時隨地拍攝短視頻內容,也極大拓展了信息獲取渠道并使得信息內容更加多元化。與此同時,普通用戶也出現了以下問題:
第一,技術水平有待提高。普通用戶缺乏專業新聞資訊拍攝技巧和新聞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這就使得在制作短視頻時難以把握新聞資訊的重點,也容易忽視新聞倫理規范。以曾飽受媒體和社會大眾關注的“江歌案”為例,當時“梨視頻”制作上傳了同系列資訊短視頻向國內社會大眾傳達資訊并展開追蹤報道,但是由于某些視頻拍攝者缺乏新聞專業素養,所以在視頻中存在敘述邏輯混亂、沒有傳達社會大眾關心的新聞重點等問題[3];第二,缺乏專業主義精神。與拍攝技術的缺乏相比,UGC內容生產者受到的更大爭議是新聞倫理規范和人文關懷的缺失,有些普通用戶為了滿足少數群體的窺視欲和好奇心,在拍攝資訊短視頻時還會將新聞事件當事人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曝光于大眾視野中,以及將含有血腥暴力的畫面一并拍攝上傳至網絡,以至于造成對當事人及家屬的二次傷害。
2.“把關人”作用減弱
第一,時效性超越客觀性成為信息價值首位。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新聞的傳播速度,各家媒體在時效性上的追趕使得傳統媒體和自媒體都不約而同將時效性放在了新聞內容生產的首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新聞客觀性和真實性的重要性得以順延。時效性就成為媒體之間追求的“第一重要”。新聞客觀性讓位于新聞時效性,是近幾年“反轉新聞”和“假新聞”頻頻出現的重要原因,這同樣在資訊短視頻中存在,加上短視頻自身的短平快特點,若不加以重視和調整,只會加重資訊短視頻領域的假新聞現象。第二,資訊信息雜亂,視頻審核難度大。如今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涌入社會大眾的生活,并且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移動端閱讀瀏覽各式各樣的資訊視頻;資訊短視頻的內容來源復雜、視頻內容多元化;所以當用戶享受信息流時,短視頻平臺和媒體的審核工作量就與之俱增,即使現在機器人審核技術也在逐漸加強,但還無法實現全面普及,并且機器人審核也同樣存在漏洞,還是需要媒體編輯和平臺方的精確審核,以保證用戶信息獲取的質量。
(二)資訊短視頻內容質量粗劣
1.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
現在短視頻平臺越來越多,資訊短視頻內容數量也越來越多,仔細觀察可以看出至今資訊類短視頻題材多集中于社會民生和時事政治,其他領域目前涉及較少,由于這一局限性就加大了資訊類短視頻內容和呈現形式多樣化的困難。再加上社會民生資訊的受眾面廣,相比之下更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積攢受眾量。
除此局限性之外,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政策的限制,自媒體和網絡媒體沒有新聞采編權利,即當社會事件發生時,網絡媒體不能進行現場采訪,只有傳統媒體擁有這一權利。這就決定了原創性新聞資訊只能出自傳統媒體之手,其他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用戶只能轉載傳統媒體的報道,這也就成為資訊短視頻內容同質化的原因之一。另外,媒體之間的互相模仿也是同質化內容暴增的重要原因,不難發現當某一個資訊短視頻內容形式爆火之后,就會有很多媒體或平臺模仿其內容或呈現方式。這都不利于資訊短視頻內容的多樣化
發展[4]。
2.內容深度不足
短視頻內容的時長一般在幾十秒到幾分鐘之間,由于這個特點令其難以兼顧內容長度和內容深度,所以資訊短視頻只能依靠追蹤報道或制作系列資訊短視頻內容來滿足受眾對內容專業性和內容深度的追求。這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碎片化信息盛行的大環境下,專業深度性的資訊短視頻內容依然深受受眾的喜愛,資訊短視頻依舊應以內容為發展創新核心,依然要注重對新聞的解讀和對內容的深度報道。但對社會事件進行追蹤性原創新聞報道只有傳統媒體能夠實現,并且媒體持續制作生產系列性資訊短視頻對媒體的內容策劃和內容制作生產能力都提出了高層次要求,或許正是這兩方面的客觀限制,影響著資訊短視頻目前還無法更好地實現高質量多數量的專業深度內容。
三、資訊類短視頻的發展策略
(一)完善審核制度、加強主體把關
真實性和客觀性始終是評判新聞質量的第一標準,如果想要保證真實客觀資訊內容和高質量資訊內容傳遞給受眾,就要求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必須全方位全面加強內容審核把關。其一,提高內容審核質量水平就要組建一支具有專業新聞媒體素養的審核團隊,這樣就可以在審核源頭提升資訊短視頻內容的質量;其二,可以利用“機器人審核+人工審核”的雙審核制度,以保證精確的審核過濾掉假新聞和低質量資訊短視頻,提高資訊短視頻的內容質量和專業性。
此外,建立公眾對信息造假的舉報和造假行為懲處制度也是必要的,借助現在普通公眾對專業性資訊內容的需求,可以建立公眾舉報獎勵制度來激勵公眾自覺監督資訊短視頻內容,同時對媒體和平臺內部要完善懲處辦法,對媒體人造假行為絕不姑息、及時公示懲處。
短視頻的制作團隊多是使用PUGC的內容生產模式,因此,要想加強把關,就必須從加強UGC用戶的內容制作水平角度出發。以梨視頻為例,其會與拍客進行正式簽約,這樣是為了保證拍客的視頻內容真實可靠原創性,而在協議中也會說明拍客個人要對自己的作品承擔版權糾紛。只有從短視頻生產的各個方面入手,從前期審核到后期監管都加強全方位把關,才能最大程度保證資訊短視頻內容質量,提高資訊短視頻在新聞資訊領域的威信,未來才能有更大的用戶群和發展空間。
(二)滿足用戶內容需求,加強內容版權保護
1.增強內容多樣性
短視頻相較于傳統敘事方式有著更先進的表達方式,也是最能吸引用戶眼球的呈現方式,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即使呈現方式再先進,內容仍然是最核心的部分,要想留住并培養忠實用戶,各大短視頻平臺都必須從內容上下手,做好內容才是發展長遠的關鍵。
以國內的資訊短視頻平臺梨視頻為例,其設置了多個欄目板塊,打開移動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萬象”“推薦”和“本地”三個板塊,另外其在頻道設置上還分設了多項內容,并且可以自主進行個人性設置選擇板塊內容,有“新知”“世界”“生活”“科技”“娛樂”等多項內容供用戶選擇。這樣既保證了內容的多樣性也兼顧用戶個性化的選擇。
互聯網技術的更新迭代進一步降低了媒體生產制作、信息傳播及用戶接收信息的成本,這都激勵著自媒體資訊短視頻的快速發展。所以,資訊短視頻領域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習自媒體賬戶的運作方式和資訊呈現方式,保證資訊短視頻領域“百花齊放”,注入新鮮活力。一些自媒體人在內容欄目設置和內容更新上極具個性色彩和垂直性。這都是值得傳統媒體在運營資訊短視頻賬號時學習和運用,資訊短視頻內容的前景發展一定是符合“長尾效應”的思維方式,看似小眾格調的內容,從長期來看可能會成為資訊短視頻領域發展的重點,培養個性化內容、深耕專業深度內容才是王道。
2.加強內容版權保護
互聯網平臺的開放性、易接近性在幫助信息資源開放的同時,也增加了新聞內容版權的保護難度。在新聞領域侵犯內容版權多集中出現于,媒體之間未經原創者同意隨意相互轉載、改編、挪用新聞內容,而在資訊短視頻領域,除上述情況之外,還會發生短視頻素材被人盜用或用作商業用途的情況,媒體原創性的素材內容、資訊內容都是應該在版權保護范圍之內的,加強對版權的保護不僅是保護資訊內容本身,也是對原創者精神財富的保護。
因此,版權的保護應從兩個層面入手,首先從行業層面來講,新聞領域相關法律法規應該得到不斷加強完善,以此來引導規范新聞行業未來的發展路線,堅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是創作者個人層面,尤其是一些個人自媒體版權意識依然不足,只是貪圖高點擊率和信息閱讀量,往往會忽視內容版權。我國網絡技術在不斷提升,那么與之相匹配的版權意識也必須要隨之加強,不僅是資訊短視頻內容創作者要學會拿起版權法律保護自身利益,更重要是每位內容創作者都需要注意版權規范問題,讓版權問題消失在源頭。
從“內容為王”的思考角度出發,資訊短視頻內容多樣性和內容版權維護問題是急需解決的兩大難題,摸清問題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全面地解決問題,才能提高整個行業的生產積極性,在資訊短視頻行業成熟發展的道路上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四、結語
在資訊傳播形式不斷創新的背景下,資訊類短視頻平臺火熱發展,市場前景廣闊。憑借內容信息量大、表現形式直觀等優勢,短視頻成為碎片化時代用戶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資訊類短視頻也面臨著內容生產、審核把關等方面的困境與挑戰,需通過完善內容審核機制、規范管理內容生產者等方式,打造優質內容和品牌平臺,展現短視頻的核心競爭力,使其成為傳播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胡磊.新聞資訊短視頻平臺的困境與路徑——以梨視頻為例[J].視聽界,2019,(5):45-50.
[2]趙曉宇.我國資訊類短視頻的發展現狀及前景[J].新聞世界,2019,(9):67-70.
[3]王凱.資訊類短視頻內容運營模式與發展趨勢研究——以“梨視頻”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9,(17):62-63.
[4]賈婷.資訊類短視頻媒體的新聞生產新機制與發展趨勢——以“梨視頻”的內容生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