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琦
摘 要:小提琴作為最具表現力的樂器之一,自其誕生以來就受到眾多小提琴演奏家及無數觀眾的喜愛。而小提琴真正的魅力則在于用琴聲去表現人性、抒發感情。小提琴藝術家將感情寄予演奏之中,用生動的音樂演奏將這種情感傳遞給聽眾,拉近聽眾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并產生共鳴。由此可見,情感表現就成為小提琴演奏最為核心的內容,既豐富了小提琴音樂表現力,也賦予了整個音樂作品以思想。本文將在分析小提琴演奏過程中的情感表達的基礎上,發掘小提琴藝術情感表現的特點,并就此總結影響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現的因素及研究小提琴演奏中情感體驗與表現的意義,從而為更好地認識、理解小提琴演奏中情感體驗與表現做出合理的分析。
關鍵詞:小提琴演奏;情感表現;特點;影響因素;意義
中圖分類號:J6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02
一、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達分析
就小提琴演奏而言,盡管是相同的小提琴作品,不同的演奏者運用相同的演奏技法,也會給觀眾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聽盛宴。究其緣由,是演奏者對小提琴樂曲理解上的偏差,他們運用自己的文化修養對小提琴樂曲進行解讀,并將感情寄予演奏之中,用生動的音樂演奏將這種情感傳遞給聽眾。在這個過程中情感表現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達。
第一,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達的具體化。所謂具體化就是我們明顯能夠在小提琴演奏中感受到演奏家對音樂形象的刻畫。具體來說,小提琴藝術家需要表現音樂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所以他們就創造出一定的音樂氛圍去感染觀眾,將音樂作品具體化地展現出來。這種具體化出來的形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種具體的事物的形象。由于小提琴本身音域比較寬、表現力較為豐富,因此這種形象刻畫也更加生動、豐滿。
第二,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達的意象化。在欣賞小提琴演奏過程中,我們常常被演奏者婉轉悠揚的音樂所打動,演奏者通過對發音虛實的調節以及對弦、弓強弱、急緩的控制,將聽眾帶入不同的場景之中,聽眾會產生身臨其境般的錯覺,這種“錯覺”也就是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達的意象化最好的詮釋。
第三,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達的抽象化。一場完美的小提琴表演,除了嘆為觀止的表演、引人入勝的音樂,還要給聽眾足夠的自由想象空間,也就是演奏者需要將小提琴表演進行有選擇的抽離、提取、凝練,然后加以呈現,這個過程也就是小提琴演奏情感抽象化的表達。聽眾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和體會對小提琴演奏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剖析、解讀[1]。
二、小提琴藝術情感表現的特點
首先,小提琴藝術情感表現的特點表現在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小提琴演奏和其他表演形式有著相似的目的,在取悅部分觀眾的同時能夠將其所蘊含的情感傳遞給他們,并獲得觀眾的認同。當然,這種認同感并不是所有觀眾都可以收獲的,它存在一定的針對性。只有那些真正用心去體會小提琴表演所要表現出來的情感的觀眾,才能真正地理解、認同。這也是小提琴情感表現具有針對性特點的體現,這種針對性也是互相選擇的結果。
其次,小提琴藝術情感表現的特點表現在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從小提琴作品創造伊始,作曲家就飽含深情,將自身心血融入小提琴作品之中,創作出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緊接著演奏者結合自己的理解,并進行二度創作,運用精湛的演奏技巧將小提琴作品完美呈現在觀眾的面前,觀眾因此受到了情感上的陶冶隨之產生共鳴,并且這種共鳴是觀眾、創作者與演奏者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音樂作品在此期間也得到了升華。
再次,小提琴藝術情感表現的特點表現在具有一定的形式規范。通常情況下,完整的藝術作品都是由形式和內容組成,小提琴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的典型自然也有著相同的發展規律[2]。即在小提琴藝術演奏過程中,我們既可以感受到完整演奏技法帶來的震撼,又可以收獲視聽上的審美體驗,這個過程也是小提琴藝術情感宣泄的過程。因此可以說正是小提琴情感表現具有一定的形式性、規范性,觀眾才有跡可循,能夠真切感受到小提琴的藝術魅力。
最后,小提琴藝術情感表現的特點表現在具有一定的創造性。與其說小提琴演奏過程是一次音樂作品的解讀,倒不如說是一場藝術創造的過程。小提琴音樂作品本身是不具有感染力的,但它經過演奏者解讀,拉近了聽眾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小提琴演奏也就有了現實意義。可以說小提琴演奏者演奏的過程即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個性化的創造也使得演奏者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演奏過程,觀眾也因此感受到多元化的審美體驗。
三、影響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現的因素
(一)演奏技巧
小提琴的音樂表現離不開音樂演奏技巧的支撐。我們知道小提琴本身是一件極難掌握的樂器,它的技術動作十分繁雜,右手運弓,左手按弦。運弓包含各式各樣的弓法,按弦講究手指與琴弦的相互作用,并且弓法與指法相互配合、相互影響。在實際表演中,幾乎每個技術細節都包含著更細致的技術內容,甚至其復雜程度用文字、語言都難以描述,所以即便是最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也不能保證每一次的技術動作都準確無誤、音樂表現都盡善盡美。由此可見,要想準確把握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現就必須掌握小提琴演奏的演奏技巧,使得每一個音調都飽含情感,才能將小提琴藝術最完美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二)想象力
如果說小提琴演奏中情感的表現是行駛在大海中的一艘船,那么想象力就好比翅膀,這艘插上翅膀的船可以在天地之間遨游。只有真正擁有想象力的小提琴表演才能稱得上小提琴藝術,豐富的想象力是小提琴音樂表現過程的重要組成。在小提琴藝術創造的開始,作曲家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編制成小提琴演奏的音符,濃縮了他們精神世界對于萬物的直接感受;在小提琴演奏過程中,演奏家根據自己的體驗與想象,將小提琴樂曲進行二次創作,營造出具有情感色彩的音樂氛圍;作為觀眾,他們要做的就是了解作品與演奏者風格特點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感受小提琴音樂的藝術表現力,收獲這種表現力所帶來的身心上的愉悅。所以說,想象力是整個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現的靈魂,只有正確地認識它,才能真正地感受小提琴的藝術魅力[3]。
(三)心理因素
很多時候心理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活動,小提琴演奏中心理因素也會影響其情感表現。相當多的小提琴演奏者在日常練習中都能發揮自如,但一登上表演的舞臺就會受到緊張情緒的影響,難以發揮真正的水平。由此可見,心理因素會直接反映在小提琴所要表現的音樂及技巧之上,進而影響到小提琴演奏的情感表達,保持自信放松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演繹和詮釋小提琴音樂表現。
(四)自身修養
對一個小提琴演奏家來說,僅僅擁有小提琴技術表現能力是完全不夠的,他們要在全面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的形象力,才有可能將作品的內容及情感展現在聽眾的面前,其中表演者自身的能力和修養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與深厚的精神素養才能更好地認識、表現音樂作品。而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達過程也是審視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其可以發現本身藝術領域、知識架構中的不足之處,然后進行自身能力與自我修養的提升,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
四、研究小提琴演奏中情感體驗與表現的意義
一直以來,音樂都是人類情感表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現方式。一個優秀的小提琴表演者,必定可以做到將精湛的小提琴技巧融入情感充沛的表演中去。而那些不注重音樂情感表達的演出,則會落入俗套進而丟失小提琴演奏最為核心的內容。當前這種現象已經十分普遍,提升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現成為推動發展小提琴藝術的首選。因此有有必要重新審視小提琴藝術表演,希望可以探討出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現的重要性,從而引起人們的重視,以下將從演奏者、觀眾以及小提琴藝術本身三個方面具體分析:
從演奏者的角度來說,研究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現能進一步加強演奏者的藝術情懷,重現審視自己對小提琴藝術的理解與表現,發現平時就訓練中小提琴演奏中技巧與情感表達的不足之處,如此原本靜止的音符就變成了鮮活的樂章,空洞的演奏曲目也成為深情的表演。
從觀眾角度來說,研究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現能拉近他們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并產生共鳴。事實上,小提琴藝術并不是大眾性的藝術,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真正地對其有足夠的認識,這也是小提琴藝術的局限性,嚴重制約了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大眾很多時候在欣賞小提琴藝術時,會被其婉轉悠揚的音色吸引,但更多時候卻不明白其深意。研究小提琴演奏中情感體驗與表現有助于讓人們認識并了解小提琴文化,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從小提琴藝術本身來說,研究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現能夠保障小提琴文化的本真。當今世界是一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響。小提琴藝術作為殿堂藝術的典范,需要在這種文化融合之中有所創新,但藝術終究是藝術,其最根本的藝術核心、藝術價值觀應有所保留。從這點來看,研究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現是正確了解小提琴藝術表達的有效途徑,只有具有真正文化內涵的小提琴藝術,才能使其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4]。
簡而言之,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達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需要在具體的音樂語境中具體分析。上述內容已經就小提琴的情感表現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但這種認知難免不夠深刻、不夠全面。但只要在不足之處不斷反思、創新,就能收獲小提琴情感表現的新理解、新認識,相信這也是我們不斷探究、發掘小提琴藝術魅力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蒯陽.技巧與情感——演奏小提琴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劇影月報,2009,(3):130-131.
[2]蘇伯英.小提琴演奏過程中的情感表達[J]北方音樂,2017,(24):43.
[3]趙小璐.淺談小提琴演奏中的個性及情感體現[J].藝術評鑒,2016,(3):97-98.
[4]楊園.音樂表現要素分析——小提琴教學中藝術與技術整合的中間環節[J].人民音樂,2004,(1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