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清
【摘要】好習慣對中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它不僅會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影響,甚至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葉圣陶先生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班主任自始至終都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規定了40多條內容,這些內容要逐條落到實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筆者結合自己20年班主任工作的經歷談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能夠有拋磚引玉之效。
【關鍵詞】好習慣;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121-01
一、把握全局,統籌安排
初中三年,學生習慣的培養工作是均衡分配完成,還是分階段進行強化訓練,這是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為此我總結了八個字:“先嚴后寬、先緊后松。”新生入校伊始,可塑性很強,建議進行習慣養成的“魔鬼式”強化訓練。抓住這個時機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耽誤了這個時機,養成了壞習慣后再去糾正,不僅費時費力,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個階段要先建立嚴格的班級管理規章制度,“嚴”“緊”當頭,勤于跟班,狠抓落實,嚴加督管,促使學生逐漸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地去遵守行為規范要求。當良好習慣養成后,他們就能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了,此時的管理尺度可稍微“寬”“松”下來。早期的行為規范教育越到位,往后的班級管理工作就會越輕松,甚至班主任有時還可以當一當“甩手掌柜”。
二、循序漸進,積跬致遠
行為規范的內容涉及面廣,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工作千頭萬緒,往往會讓人感到無從下手。尤其像良好行為習慣培養這樣的事情,周期長、見效慢,需要進行反復的強化訓練。習慣的培養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即從容易達成的和最基本的要求入手,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再進行其它難度大、要求高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像源于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培養就應優先進行,如:按時起床不遲到,每天閱讀半小時,離家歸家打招呼,睡前問候道晚安等。“風起于青萍之末”,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這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細節,經過堅持不懈的養成訓練,如果這些做法一旦固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那么就會成為他們終生受益的財富。另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我們還應該充分動員學生家長積極參與,通過家校聯動、反復督促來促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識人善辨,因人施教
行為科學中有個著名的“鯰魚效應”理論,講的是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動,經長途運輸后很多會死去,漁民便在魚槽中加了鯰魚。鯰魚喜歡四處游動,會刺激沙丁魚興奮起來,這樣沙丁魚便能活著到達目的地。任何一個群體里,都有所謂絕對的多數和關鍵的少數之分,比如上面提到的沙丁魚就是絕對的多數,鯰魚就是關鍵的少數,關鍵的少數會對絕對的多數產生重要影響。班集體也是一樣,班級里往往會有一些能量比較大的學生,不管他們身上的能量是正是負,都會對其他同學產生明顯的示范效應,對整個班集體會產生較大影響。因此,要識人善辨,準確找出這些關鍵的少數加以“重點關注”,尤其對那些個性較強的“野馬”,務必要將他們馴化成“千里馬”,而不能成為“害群之馬”。一旦這些關鍵的少數人的行為規范了,那么就會大大降低班級管理工作的難度。
四、克己從眾,共創美好
有一種鷗鳥,常常數萬只聚在一起飛行,而它們的飛行步調卻驚人的一致,就像有一個總指揮似的。其實,每一只鷗鳥是通過觀察周圍鷗鳥的行動來調整飛行的姿態,也就是說,每一只鷗鳥都受到了群體的影響并自覺地接受了這種影響。同樣,在任何一個班集體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班集體的群體行為必然會對每個成員產生巨大的約束力,每個學生都會因此而克制、約束和修正自己的行為。所以,班主任應該高度重視集體榮譽感的培養,如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集體活動或團隊競賽,在團隊活動中規范學生的行為,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促使班集體形成積極向上、規范嚴明的良好風貌,把班集體建設成為大家同舟共濟、共創美好的家園。因此,通過集體的規范來對個體產生無形的約束力,讓大家做到克己從眾,這也是一種強化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方式。
中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在遵循上面四條原則的基礎上,還補充幾個要注意的問題:
1.突出權威,樹立威信。在規范行為的過程中一定要突出班主任的權威,要注意在學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嚴”,如果只是一味強調和諧、民主就會使學生在老師面前隨隨便便、目無尊長。只有讓學生對老師有了敬畏,才能真正落實班級的各項規定,做到令行禁止。
2.勤于跟班,張弛有度。班主任早期一定要多吃苦,勤入班,常督促。但要注意的是,弦繃得過緊易斷,人管得過死易煩。管得過緊,學生要么畏畏縮縮、缺乏活力,要么你來我裝、你走我鬧。所以尺度的松緊很重要,老師偶爾偷一下懶也是不錯的選擇。
3.師生聯手,齊抓共管。班級要實行老師和班干部共同管理的制度,在發揮班干部作用時,可采取一些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招數來保護班干部。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也可以避免班主任因完全陷于瑣碎事務而疲憊不堪,從而影響了自身的提高和完善。
4.寬嚴相濟,溝通情感。“先緊后松”的“松”絕不是指放松管理,而是要注重和學生情感的溝通,學生往往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更喜歡上他的課。所以要學會恩威并施,寬嚴相濟,融洽的師生關系能讓老師從教書育人的工作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和幸福感。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方方面面的要求,需要學校、教師尤其是每一位班主任去逐條落實,這就需要我們日日思慮,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所以,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行為習慣,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