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紅
新疆托里縣委黨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所擁有的價值的堅定信心。我們提出堅定文化自信,不是要以之取代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不是說三個自信“失靈”了,現在要用文化自信來“救場”。其實,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四者相互呼應、渾然一體。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積淀了深厚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一起英勇抗戰孕育的紅色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先進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內在的價值追求,呈現出了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民族特質,彰顯了宏偉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豐富內涵,是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歷史脈絡和價值所在的根本依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傳承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精髓,革命文化是牢固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動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弘揚文化自信的主心骨和方向,代表了中國的發展方向,引領了我國文化的前進道路。
1.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條件,滲透到這“三個自信”的方方面面。第一,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底氣所在。弘揚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弘揚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為我們的社會主義道路給予文化上的滋養,增添中國特色,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第二,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的價值所在。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基和血脈,影響著我們每一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我們只有堅定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才能創造出優秀的理論內容,才會開辟出一條光明大道。第三,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文化是我們治理國家的引航標,沒有哪個民族的社會制度是與其本土文化完全脫離開來的。因此,只有堅定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堅定對產生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社會制度的自信。
2.文化自信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要條件。我國雖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文化發展前景,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我們還只是文化大國,并不是文化強國,我們的文化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甚遠。要堅持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鼓舞士氣,讓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站住腳,讓全世界被我們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所震撼。“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想要做到這一切首先必須保證,每一個中華兒女對本民族文化懷抱自信心,這樣才能更有底氣地把中國文化展現給全世界,才能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3.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條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久以來每一個中國人始終堅持的理想,這一理想的實現需要我們保持著對中國文化的強大自信心。任何一個國家的強大都是以文化的發展為前提和支撐的。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黨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孕育出了寶貴的革命精神和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些是足夠使我們對實現中國夢充滿信心的底氣所在。我們是一個擁有十三多億人口的大國,只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樹立起對中國文化的強大自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起中國力量的“最大公約數”,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魂聚氣,那么中國夢的實現就指日可待。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化自信,更多的是指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較所呈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和客觀優勢,以及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魅力價值。近代以來,仁人志士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責任意識引導著國人向西方國家學習,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學習西方的文化。在當前環境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呢?
1.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有礙于增強文化自信的因素。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多種文化交流碰撞,和而不同,共同發展,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然而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現代社會而言,并不完全是“精華”,還存在著一些“糟粕”。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對“實用理性”的盲目崇拜,過于強調“現實”,著眼于眼前利益和短期效果,片面地追求“當下”。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們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導致了我們經常性地沉迷于現狀,不能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在科學發展的軌跡上,急于求成,使中國的科技發展曾經長久落后于西方。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待進一步加強。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黨員干部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反腐倡廉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效果。但在這些成效的背后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國思想建設的缺失以及制度建設的漏洞。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黨員干部隊伍的建設。因此從觀念層面上凈化黨員干部隊伍成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對于進一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著重大的意義。
3.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冷戰結束后,世界經濟發展逐漸呈現出一體化態勢,在經濟發展的姿態下,東西方的文化呈現出了相互碰撞的現象,西方文化通過各種載體,不斷滲透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沖擊著我們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有了“西化”傾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引進高新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滲透進了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國人的價值觀念,使得一部分中國人開始追求“西化”,這充分反映了國人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不自信。另一方面,“移民潮”盛行。中國經濟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部分中國民眾在改革開放偉大政策的幫助下逐漸富裕起來,但卻沒有“先富幫后富”地去協助其他民眾,而是選擇了移民西方發達國家。“移民潮”現象更多地折射出,國人對于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缺乏認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缺乏自信。
1.辯證地看待歷史,加強文化自我認同。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由于不同時段的歷史境遇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在昌盛鼎世的年代,很多人表現出了過度自負的心態;在危機頻仍的時期,一些人又表現出了與昌盛時代截然相反的過度自卑心態。這種片面性的文化人格表現呈現出了脆弱化的傾向,使得我們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缺乏堅定的信心。眾多歷史經驗表明,盲目的文化認知思想極易被一些破壞民族團結的人所利用,極有可能發展為歷史虛無主義,受西方顏色革命的影響,忽視本國歷史,甚至是消極否定自身的歷史發展、文化價值和國家界定等。面對此情況,當前社會積極呼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辯證地看待歷史,克服片面性的文化人格,自覺加強文化自我認同。因此,我們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深入把握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辯證對待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光輝與屈辱,以史為鑒,吸取精華,摒棄糟粕,以主人翁的姿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中華民族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樹立思辨的認知方法,不忘初心,把之前的經歷化為現在的經驗,對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充滿自信和希望,綜合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正”與“反”,堅守文化自信。
2.把握時代潮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文化自信既需要主觀層面的認同,又需要對時代發展的認識。從根本上說,文化自信更多的是一種全球性的意識,是一種囊括了歷史方向和時代方向的比較,是在歷史發展趨勢和時代比較潮流中確立起來的一種價值觀層面的自信。
從當前社會來看,我們所倡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僅僅是辯證地對待我們的民族歷史,更需要把握世界發展的歷史,緊跟時代潮流。歷史為我們選擇了共產主義的方向和目標,我們必須要牢守文化自信,矢志不渝地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共產主義信念是聚焦全黨和全體人民行動的方向指南,是克服各種錯誤價值觀念的精神武器。同時,我們必須保持全球意識,在“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發展中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以乘風破浪的姿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需要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失敗教訓的啟示意義和面向未來的文明成果等綜合作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我們當前的重要任務。每一種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都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滲透著每一個時期的歷史發展態勢和人民思想觀念。簡而言之,每一種文化都存在著相對的精華和糟粕,代表的是當時的時代特色,不能完全運用“拿來主義”,需要辯證地認識。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就要在認真梳理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合理吸收對當代發展有價值的文化內容,為現代社會發展所用。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找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期的銜接口,轉化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體系,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心,使中華優秀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