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修
重慶市江津區委黨校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法律保護就成了完善民法體系的應有之義,但是截至目前,我國民法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條款少之又少,尚未實現對個人信息權的切實保障。
當前我國民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還僅限于姓名、榮譽、隱私、肖像以及名譽等角度,并沒有將個人信息所具有的內容全部涵蓋進來,甚至可以說現在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僅是個人信息內容的一小部分。面對這種現狀,通過民法確立個人信息權在法律中的地位將很有必要。具體來講,第一,若是將個人信息板塊劃歸到人格權的范疇,那么關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就應當以恢復權利人應有人格利益為重心,要著重解決權利人的精神損失問題,相對應的,民事責任的承擔應當以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與賠禮道歉等方式為主。第二,若是將個人信息板塊劃歸到財產權的范疇,那么針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其側重點就應當在彌補財產利益角度,通過支付違約金以及賠償損失等方式,對權利人的財產損失予以適當的救濟。第三,若是將個人信息權單個劃分出來,不納入人格權和財產權的范疇,使其作為一種新的權利方式存在,那么在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時,就需要根據實際問題分情況對待,選擇用人格權還是財產權的路徑解決問題。但較為遺憾的是,基于我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不夠重視,該項權利尚未在民法領域得以完整確立。
鑒于我國在民法領域還沒有頒布系統化的民法典,關于公民權益保護的內容多體現在民事基本法與單行民事法律之中。在司法實踐中,個人信息保護一般都依據侵權損害賠償以及人身損害賠償確定,當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以及姓名權等權利遭到侵害時,被害人就可以選擇物質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予以救濟,只是不論是物質賠償,還是精神損害賠償,賠償數額的規定都較為模糊,并不能形成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實質性保護。因此,從此處可以看出,民法雖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但是在個人信息保護角度的立法價值還沒有充分實現出來。
追求意志自治是每個人的固有天性,也是作為現代意義上的人所必須具有的基本取向。2017 年10 月1 日通過的《民法總則》首次通過立法的方式對個人信息有了初步的定義,但是這初步的定義還不足以保障每個信息人的權益。可以毫不掩飾地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與意思自治原則有緊密的聯系,社會的不斷進步也是個人不斷追求意志自由的過程,人類越追求自由,就越要重視“信息人”的地位。只有這樣,“信息人”的地位才會得以保障。信息人根據自己的自主意思決定、支配、刪除、轉讓其個人信息,這是一種每個信息人自我決定自由的地位之體現。即意志人格的自我決定形成了每個信息人獨有的信息標志,這種標志具有不可轉讓性,是一種人格自由的象征。所以說,意思自治原則對既是信息時代的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信息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保證信息人在信息時代的地位,又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信息人的財產利益。
總的來說,在個人信息自決權的理論主張中,人的本質在于意志的自由,即意思自治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在個人信息自決權中的作用,其作用的突顯既是經濟發展時代的基本需要,也是公民的切身利益在社會中的體現。個人信息與意思自治原則的種種聯系則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兩者的積極作用,抵制消極利益,并最終達到個人信息和社會利益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利用意思自治原則確保信息人的地位,可以真正促進權利人從“文化人”向“信息人”的轉變,并切實保障人的信息自由和信息人的地位之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中規定了“個人信息決定權”,個人信息權人得以直接控制其個人信息中的“控制”是意志控制還是實質控制,這是一個難題。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法律還未真正賦予權利人對其個人信息的控制權。面臨如今頻發的信息侵權事件,說明法律規制其個人信息是趨勢所向。民法總則中有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這算是個人信息僅有的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是僅憑這一點,還達不到個人信息安全化的程度。我國需盡快出臺一部以單行法為形式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利用立法保護實現對其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控制權。另外,要想實現其個人信息的實質控制,首先,必須在個人信息決定權的發展下進行個人信息保護,因為目前控制權的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很多學者利用決定權的羽翼下定義其個人信息的控制權理論。其次,早期美國學界認為將個人信息控制權作為隱私權的一部分加以發展,說明可將個人信息控制權作為隱私權的一部分加以發展,在未來民法典的人格法編中占有一席地位。最后,權利人要想獲得其個人信息的控制權的最終途徑還是通過立法方式打牢控制權的地基。在中國的法學研究中,“個人信息控制權”的概念沒有明確的界定,我國需明確個人信息控制權的法律屬性(人格權或財產權),根據不同的權利屬性確定不同的責任。因為在當今發達的網絡時代中,人們為了獲得濫用信息所產生的利益,非法利用個人信息??梢哉f個人信息的財產利益是侵權事件的關鍵原因,所以說可以引申出“個人信息財產權”的概念,它是以個人信息的財產利益為客體加以保護。加之個人信息權可以視為決定權和控制權的上位概念,可以得出個人信息控制權的法律屬性是以人格利益為主,體現了我國重視人格利益之保護。依筆者之見,未來的個人信息控制權可以具有一部分財產利益的屬性。個人認為個人信息控制權發展之道路更適合中國這樣重視人格尊嚴和自由的國家,所以說控制權理論既可以實現“人之為人”的人格價值。
總之,當前我國民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還存在許多漏洞,對此,需要立法先行,對個人信息保護做出明確性規定,才能逐漸完善執法與權利救濟環節,讓公民的個人信息權有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