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干斌
湖南省汨羅市職業中專學校
面向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下農村建設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2018 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描繪了鄉村振興的政策藍圖,對全國農村建設工作做出了總體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社會工程,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不能“缺位”。加快推動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發展,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要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推進的重要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旨在服務新時代“三農”建設,這是農村職業教育辦學定位與基本功能的集中體現。轉變觀念,明確服務理念和服務定位是當下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首要前提。一是地方政府部門思想觀念的轉變。各級政府部門在統籌區域教育發展規劃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農村職業教育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服務新時代“三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電視報刊、兩微一端等各類媒介,推進農村職業教育享有同普通教育同等的發展機會,提高農村職業教育在“三農”建設中的“顯示度”。同時,充分認識到農村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力戒將普通教育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機械嫁接到農村職業教育領域,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符合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理念、建設規律的舉措手段。二是農村職業院校師生觀念的轉變。從職業院校層面看,應當大力營造“富農”“向農”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院校師生深刻認識到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價值,引導學生堅定為“三農”建設做貢獻的遠大抱負。同時,要營造開放培育理念,將農村職業教育看作長期、持續的育人過程,實現從“培訓”向“培育”的有效轉變,扭轉社會大眾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誤解乃至偏見。三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氛圍觀念的轉變。從農村職業教育占比看,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占比較低,應通過補貼補助、融資優惠等措施,提升農村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占比,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結構不斷優化,“營造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社會氛圍”。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實現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必備條件。一是充實師資數量。通過制定人才引進計劃、人才政策傾斜等措施,吸引來自師范大學、職技師院以及綜合大學師范類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到農村職業院校任教。同時,聘任涉農企業中兼具較高理論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骨干、技能大師為學校授課專家,定期到校開展各類專業講座,拓寬師資隊伍來源。二是完善師資培訓。通過加強政府、社會、職業院校三方協同,實施新農村職業教育師資培育工程、職業院校教師骨干培訓等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計劃,選派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優秀青年教師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規模以上涉農企業開展深造培訓和掛職鍛煉,完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提升農村職業學校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三是加強師資對于改革。要根據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進一步深化職教師資隊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專為主、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增強農村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創新機制保障,建立健全職教師資隊伍自我成長激勵制度,在工資收入待遇、職稱職務晉升等方面向農村職業院校教師傾斜,增強教師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讓從事農村職業教育的教師“安下心、留得住”。
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障礙不在需求端,而在供給端。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實現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要緊緊圍繞“供給什么”和“如何供給”,在農村職業教育重點領域深入推進。一是政策供給方面。要結合地方特色和實際情況,將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制定有關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投資與回饋機制,構建長效激勵制度,吸引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優秀人才積極投入新時代“三農”建設。二是資源供給方面。通過制定和實施各類優惠政策,激發各級政府部門發揮自身資源配置的職能,調動各類資源推動農村職業教育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如鼓勵積極參與農村職業教育的企業和個人提供土地、廠區、稅費等各類資源的供給,尤其是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供給是重中之重,這里所說的人力資源供給包括“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三是專業優化供給方面。在專業建設和優化供給上,可由政府牽頭組織,引導本區域農村職業教育院校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職業教育合作,強化本區域內農村職業教育專業科研工作,進一步優化專業建設流程,加強基于崗位群的農村職業教育專業建設,“主動服務企業、主動服務社會、主動與市場對接”,推動農村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更加契合鄉村振興戰略下“三農”人才需求。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必須健全符合新時代“三農”建設要求的農村職業教育。一是構建城鄉職業教育培訓共同體,通過統籌規劃城鄉職業教育,協同發揮農村人才培養服務功能,通過統整城鄉職業教育培訓優勢,以城帶鄉,城鄉互動,通過統籌課程開發、教材建設、項目研究等城鄉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引導優質培訓資源充分互動。二是建立完善農村職業教育橫向貫通、縱向銜接制度。
地方政府應著眼于鄉村振興戰略對多類型的人才需求,打通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轉換渠道,為“三農”建設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優秀人才,滿足基層民眾從業培訓、提升生活品質、接受終身教育的多元滿足。三是完善優化職業教育培訓方案。培育對象和培育目標的不同,培訓任務和培訓方案也應做相應調整。重中之重是以勝任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完善培訓大綱,選編培訓教材,明確培訓方式等。通過構建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培訓設置優化機制,明確課程培訓組織目標,打造課程培訓專兼職師資隊伍,形成基于崗位群的優質課程培訓體系。通過完善模塊化課程方案,確定體現農村產業需求、新型農民成長需要、農業結構優化的培訓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如鄉村民俗課程、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等,并實施“基于農民個體特征以及從業特征的彈性教學管理制度的學分銀行制度”,使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
總結: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下,深入研究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問題,為農村職業教育規劃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