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芳
德昌縣第三中學
小學生語感教育被列為語文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新大綱重點強調對創造思維和想象力的培養,喚醒學生對言語材料的揣摩體驗與情境感知能力。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過于注重對書面文字知識的教授,忽略了語感素質的開發和引導。雖然學生可以在文字思想內容上把文章剖析的淋漓盡致,卻缺失了言語材料中對作者創作心境的情感共鳴。因此,語感教學的目標任重而道遠。筆者在文中提出語感教學的意義,嘗試就如何提高語感教學水平,提供一些合理建議。
首先,培養語感有利于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語文課不僅要使學生讀懂文字本身,還要使其有感。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其次,重視語感的培養,還可以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再次,重視語感的培養,還可以使語文的思想教育收到實效。語文課進行思想教育的特點是通過育讀、潛移默化,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切忌空洞的抽象的說教。
1、創設教學情境,以形象促語感。閱讀教學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長的內容,學生很難領會、理解。只有使概括的東西變得具體形象,學生才有可能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才能對詞句有具體感受,進而達到領悟。因此,在教學中,借助導語、演示、圖片、簡筆畫、媒體等直觀形象的手段,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感受、體會字里行間的情韻氣勢,為學生的想像、領會、說話提供語境。培養他們敏銳的語感。(1)精心設計導語。精美的導語可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從而撥動學生的“情弦”。往往教師娓娓道來的導語不但使學生從形式上、內容上感受知識,更能受到強烈的語感熏陶。(2)穿插媒體演示。巧妙的演示也可創設情境,栩栩如生的畫面,可以幫助學生領悟。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電教手段。用錄音機可播放美妙的音樂,用投影片可展示文中的詩情畫意,可剖析課文的內在涵義。運用這些,能使教學過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情意盎然,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強烈的求知欲,促進語感的培養。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圖片展示,讀畫結合,播放錄音等形式,培養語感。
2、朗讀品味,領悟語感。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上的,它是有直覺的特征。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培養語感,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么長的?怎么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出這段話寫出了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的美好感受和為兒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在媽媽的眼中那分明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個“托”字,把媽媽對這種世間尤物的愛憐,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嘴里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么長的?怎么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種激動和喜悅同時也讓讀者體會到了作者心中隱隱的酸楚。
3、注重實踐,增強語感。語感是學習規范語言長期積淀的結晶,只有強化聽說讀寫的實踐,持之以恒,養成習慣,才能形成對文章的感受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的實踐活動:聽,就是教師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諸如上課聽講、聽別人講話、聽電視廣播等。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及時捕捉語言信息,了解內容,抓住中心和要點等。這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說,就是在一定的場合中,讓學生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就是言語的口頭運用,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積極地活動,組織語言極快,要求說話的語言準確、連貫、得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開故事會、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話劇等,在語言運用中增強語感能力。
4、推敲品析,增強感悟。葉圣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學中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不深奧,表層意思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可通過減一減、換一換、比一比、加一加等形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挖掘其蘊含意義。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語感是在長期的實踐訓練中逐漸形成的,是對文章所塑造形象的一種獨特感悟和情感體驗,屬于高層次的語文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感素質占有很大比重,又被長期忽視,造成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不足。小學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點,有很強的可塑性,大腦皮層對語言的刺激又非常敏感,是語感培養的黃金時期。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機,予以正確引導。總之,語感是具有相對的不可言喻性,不易捕捉和表達,但絕非是不可知的神秘學。通過科學的方法,后天的艱苦訓練,完全可以掌握。希望這樣的教學,能使中國的小學生更具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