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
湖南省澧縣澧澹中學長慶小學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數學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這就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結構水平,則應充分考慮到兒童特質的數學理解的思維方式,并能全方位保障結合兒童理解來進行教學情境創設工作,利用一系列的對話、操作以及解釋來開展系列化的學習活動,從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數學教學則應重視對于兒童的本原理解,有效基于兒童認知來開展教學活動,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往往是膚淺的、不完整的,這就導致了學生不能從一個問題中準確的找出關鍵信息點,就算是發現信息點和關鍵詞也不能正確地理解他們所能表達的意思,從而導致問題出錯。小學數學概念都有關鍵詞,學生只有對關鍵詞的正確解讀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要注重對概念的認真思考,體現數學語言的嚴謹性,使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的概念。同時,在解決問題時抓住關鍵詞至關重要,了解問題在閱讀中的意義。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對于題目,學生應該去注意題目中具體的概念。不斷去理解關鍵詞,具體的分析題目。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例如,在小學六年級第二冊“圓柱圓錐”的教學中,教師講解圓柱圓錐書本中的理論知識過程中,與之前所學的長方體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區分圓柱圓錐與長方體的異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對圓柱圓錐有深刻的認識,鍛煉他們的空間想象、接觸和辨別能力,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有更多的熱情和興趣。此外,教師在日常訓練中要注意對學生關鍵詞的訓練,使學生把關鍵詞標注出來。避免遺漏有用的關鍵信息點。同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對一些關鍵信息無法理解。比如,小明買書包花了65 元,他付的錢正好。那么問小明付了幾個十元?這個話題的關鍵詞之一是“他付的錢正好”,這是低年級很難理解的一個小點,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單詞直接轉換成數字文字,以便于學生理解。例如,問學生們,“為什么說他付的錢正好”學生就會理解到并且回答說:“他剛好付了65 元。”。這樣,學生可以嘗試自己進行轉換,從而培養自己獨立的文本轉換能力。下一次遇到學生不理解的點時,學生將有能力去轉換文字。
閱讀是對文章的文本進行加工以及理解的過程。小學數學更是涉及了好多文本的問題,比如一些應用題、課文題、圖表等課題。一些數字、抽象符號、語言詞匯共同組成了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進行的教學技術與小學生的閱讀水平是平等的。一些學生在面對困難的詞匯問題和應用問題時很“笨”。事實上,許多學生不能理解數學的基本語言,甚至不能準確地解決問題。數學語言總是簡單的。一些數學的概念都是隱藏的。小學生在閱讀數學問題時,會采用使用“加法”的方式。只有通過自己的數學知識,才能充分了解課題所提供的信息和意義。因此,在數學活動的指導下,學生應自覺提高對數學問題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五年級教師講授“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應該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分組討論一個類似于“為什么分數的分子分母不可以同時加減”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用例子向學生解釋為什么這種方法不可行。比如舉例一個分數,然后給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進行加減,讓學生自己對未加分子分母之前和加了分子分母的進行計算,看是否可以得出一樣的結果。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學生將不斷了解分數的基本概念。并且通過深刻的理解和深刻的記憶,讓學生在解決類似問題時可以得出新的推論。此外當學生進行學習過程中,遇到不能理解的詞語和符號時,教師應在指導過程中訓練學生以各種方式去理解和處理同一數學主題。具體的方法就是可以用同一個問題去得出多個公式,或者反過來,根據一個公式計算出具有不同數量關系類型的多個應用問題。有些同學如果不善于區分不同數量關系,那么可以根據其包含的集合關系,比如:組合問題、比較問題、轉換問題等問題進行分類;為了培養學生對數學表達式的敏感度可以讓學生采用完形填空的方式進行培訓。
數學知識不應該是獨立的,而是一種相互交織的網狀結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忽視系統知識網絡的構建,通過學習一個知識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在知識體系建設中,要去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通過比較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重新去審視知識和開辟對新知識的思考。同時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學思想的理解。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學生可以在基礎理論的支持下解決發現的問題。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交流來完成,讓學生形成綜合看問題的思維模式。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繪制“概念網絡結構”的方法進行學習,使得學習的知識更加系統化和組織化。將各種知識的學習都結合起來。教師不僅要講解題目的計算方法,還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方法的應用環境,使知識成為“活”的、可應用的知識。此外,應鼓勵學生更多的去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為解決問題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比如小學四年級二冊《多樣性與因素》的教學中,教師要學生理解倍數因數之間的多樣性以及兩者互相的依賴性。在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去運用這個概念解決問題時,小組之間進行舉例,一個學生進行舉例,然后根據該學生舉出的例子,讓小組中其他成員推斷結論。只要學生理解了多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就可以解答出該題,由此可見,仔細閱讀對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有著重要的影響。
總結:綜上所述,教師可結合構建知識網絡,加深數學理解等策略,合理制定教學內容,以期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