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長靜
貴州省余慶縣關興中學
群文閱讀是近十多年來興起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主題,用一系列課內外閱讀材料來對這些個主題進行分析探究,得出一個總體的結論。通過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閱讀、思考、討論、探究等環節,初中生能更高效地獲取課堂內外閱讀材料中的信息,逐漸掌握信息中蘊含的內在聯系,提高獲取信息、審美鑒賞、思維分辨的能力。并且,在運用這個教學方法的時候,有意識地讓初中生對課堂內外材料相結合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開始,可以為今后的閱讀學習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
當前群文閱讀在全國各地搞得轟轟烈烈,可謂百花爭艷。但筆者認為,群文閱讀中,課外閱讀材料的選取是上好群文閱讀的基礎和生命線,課外閱讀材料的選取會因人、因時、因地而出現很大的變數。不同學歷層次、興趣愛好、視野眼界的語文老師,即使按照相同的閱讀主題去選材,也會大不一樣。很多學生會受制于教師的學識、能力、眼界,這是當前群文閱讀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當前大部分教師在鼓勵初中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都是讓初中生多讀書。但是在初中生讀書的過程中,老師很少告訴初中生合理的課外閱讀方法,也沒有結合初中生的年齡階段進行推薦,初中生的課外閱讀大多都是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放羊式”閱讀。這樣不利于培養初中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初中生也無法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養料,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在設置群文閱讀主題的時候,雖說主題的內容設置比較豐富,但是有些主題范圍過大,如“同一作者”“人道主義”“愛護環境”“親情友情”等。這種主題的設立看似范圍很廣,但實際上也很空洞,不是很具體合理,畢竟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可能也會創作出不同風格和情感基調的內容,人道主義、愛護環境、親情友情等主題也太寬泛。教師無法找到適當的切入點進行教學,學生興趣盎然地來,收獲卻寥寥,虎頭蛇尾,這會讓群文閱讀教學失去原本的意義。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培養初中生的預習意識,通過自行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充分調動初中生的閱讀積極性。教師可以提前設立閱讀問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步解決這個問題。如果遇到了新的問題,還可以及時標注出來,帶著問題到課堂上來。而且教師還可以把這些方法和初中生的課外閱讀相結合,讓初中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掌握閱讀方法。讓初中生養成閱讀預習的習慣,將提高整個閱讀課堂教學的效率。
以《紀念白求恩》為例,白求恩是一個著名的無國界醫生,他基本上將其一生都奉獻在了醫療事業上。而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先讓學生對白求恩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弄清楚白求恩當這個無國界醫生的初衷,去體會白求恩身上所擁有的品質,再以“無私奉獻”為群文閱讀主題,讓學生對和白求恩同一時代無私奉獻的人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從而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和習慣。
閱讀實際上就是一個心理積累的過程,是學生開闊眼界的過程。在讓初中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受到傳統閱讀教學方式的影響,初中生對課外閱讀的認識比較單薄,教師需要采取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形式,通過現代教學方式(如電子郵件、QQ、微信等平臺),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比如《蘇州園林》這篇課文,講述的是著名皇家園林的內容,那么教師在講解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這是中國園林歷史上不可磨滅的東西??梢宰寣W生將蘇州園林和北京的圓明園原址進行對比,教給學生查閱、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的方法,而教師保持和學生的交流,“授之以魚”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漁”更加重要。
對初中生來說,圖像視頻信息可能比教師的口頭講解更容易讓其理解。而多媒體等可視化教學設備也逐漸引入到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初中生能充分地理解閱讀材料中蘊含的知識和道理,并且還會用發散性的思維方式,將同一個主題中不同的閱讀內容融會貫通。
比如在講解《鄉愁》的時候,因為作者是臺灣人,而臺灣問題在作者創作的時候并沒有得到解決,所以作者以此來抒發自身思鄉的情感。教師在講解歸納的時候,可以用多媒體播放當時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獲得感受;之后再讓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讓課內外閱讀成為一個整體。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方法,在運用這種教學方式的時候,需要教師將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在一起,通過引導學生養成閱讀預習的習慣、保持師生課外閱讀的交流、合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閱讀拓展的方式,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促進整個初中閱讀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