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宜賓市忠孝街小學校
由于小學語文的的課程改革,“核心素養”的概念多次在教學中被提出。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提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將核心素養理念與語文教學目標相結合,并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加以應用,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綜合思維能力等等,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各方面的思維能力。本文提出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希望能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思維能力能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除了基本的知識教學,更重要的是要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同時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產生新的問題,在反復中不斷調動學生的自主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難以集中很長時間,并且思維有點過于分散,如果課堂一味得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則會導致教學氛圍沉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因此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效的對話,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將學生的思維集中在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提問中改變被動的學習,激發思維的活躍度,以達到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小學二年級《狐假虎威》這一課的教學中,在這樣的童話故事講述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與學生展開對話互動,帶動教學氣氛的活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第一張圖片上的老虎和狐貍有什么樣的神態呢?”“狐貍害怕不害怕老虎呢?”“而第二張圖上的狐貍與老虎又分別變成什么樣的神態了呢?”“為什么會這樣啊?”等問題調動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圖片首先了解故事的大概,再通過圖片引申到課文的教學。通過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方式可以調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以及活躍教學氣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我國教育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主要是以考試重點為中心。雖然素質教育的理念在不斷深化和改革,但是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仍然在小學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就是“不要問為什么,記住就行”,這極大的遏制了小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跟著教師的教學進行,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就被限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小學生活躍的想象力與質疑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激發發散性思維。教師也不必再追求答案的統一與固定,而是在正確的方向上鼓勵學生的自我見解,使得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廣泛的思考和空間,不斷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更有效地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
比如一年級上冊的《小小的船》的教學中,“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這一句的教學中,學生會提出一個疑問:“老師有星星的話不是晚上嗎,晚上的天不是藍藍的是黑黑的啊。”在這個問題上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的質疑精神進行鼓勵與表揚,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相關知識的解釋,“藍藍的天”是一種想象,也是一種寫作手法。教師的鼓勵使學生在學習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疑問,這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教材知識的教學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的配合,使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運用不同的思維,不斷培養思維的變通力,用不同的方法去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在教學活動中,小學生會有很強的參與興趣,但是經常會因為教師的主導作用對活動內容進行規定,限制了學生的活動行為,教學活動比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利用小學生好勝心強、好奇心重,思維活躍的特點利用多種教學活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的《宇宙生命之謎》的教學中,課文最后一段作者說到,“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謎”。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句話的開放式命題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辯論活動。讓學生就“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提出自己的意見之后將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在課下自行搜集資料并進行整合進行語言的組織,形成有理有據的論述,在辯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辯論的活動,在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促進的學生思維的擴展,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思維的變通能力,促進了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理念下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革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法,尊重學生、學科、年級的特點,有目的、有策略的進行學生的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