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嘉縣甌北第一小學
科學知識的源頭就是生活。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加入生活化的理念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科學的作用主要就是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的奇妙。生活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來源,所以,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能夠營造良好的科學教學氛圍,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本文擬就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實踐展開相關研究。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對一切新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新知識的汲取也抱有極大的興趣,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善于把握此階段學生的發展特征,將科學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源于生活的同時還對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科學老師要通過學生常見的生活元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科學理論知識,并且提升學生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提高。
在進行科學教學時,科學教師要注重學生運用教材知識的能力,不僅僅是將課本知識教授給學生,還要讓學生把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在實際生活方面,讓教材知識實際應用化,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價值,使學生深刻理解科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在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中[1]??茖W教師應當設計有趣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檢驗教材知識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此過程中,理論知識得到進一步地鞏固和深化。例如在學習《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這一課中,科學教師提出問題關于學生陪家長超市或者菜市場購物時,是用什么來裝東西的,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回答到塑料袋,科學教師可以由此引出白色垃圾的定義,強調塑料袋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以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然后提出讓環保走進生活,帶動學生進行環保袋的手工制作,讓學生在生活購物時不再使用塑料袋,而是堅持使用環保手工袋??茖W教師通過教學走進實際生活不僅引導學生培養環保意識,而且帶動學生影響家長的環保行為,學生和家長采用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使科學教學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有助于保持自然與人類的生態平衡。這便是將科學理論知識科學合理地應用于生活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發揮科學知識的作用,可以為學生認真學習提高動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了科學知識,還能夠保持高度的自豪感,讓學生的生活能力得到很好地提高,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成長和進步。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對世界處于陌生而又好奇的探索階段,尤其是對奇特的事物或者現象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將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有意思的部分與科學課堂教學聯系在一起,將科學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科學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生活中,解釋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現象??茖W教師通過構建生活化的科學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科學教學活動中,有效掌握科學理論知識,并將其有意義地體現在實際生活方面。例如在學習《觀察綠豆芽的生長》這一課時,小學科學教師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本內容,讓學生尋找一下身邊存在的植物,并且通過調查對植物的外形進行分析,對常見的植物進行辨識,科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一些常見的植物,如胡蘿卜、多肉植物、小蔥等作為教具,通過提問的方式形成問答環節,因為這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植物,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然后老師向每一個學生發放一顆植物種子,讓學生帶回家進行種植,在大多數的學生家中都有盆栽綠植,但是都是家長在負責盆栽綠植的養護工作,科學教師要求學生獨立進行植物的養殖,讓他們對自己的種子進行悉心呵護,見證植物生長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這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而且在養植過程中學生的耐心和責任心得到了培養,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進行生活化的科學課堂教學時,科學教師將教材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時間有機銜接,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在教學時,科學教師要保證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科學課堂上獲取基礎的理論知識,為學生應用知識做好準備工作。在傳統的科學教學中,科學教師不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教材上的知識,枯燥乏味地教學方式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教師教學質量下降,教學目標難以實現。這要求科學教師進一步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讓科學教材作為基礎知識的輔助教具,教師在教授完理論知識后,引導學生分析知識中隱藏的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將理論原理靈活運用于實踐活動中,不再將學生的思維束縛著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應用空間,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生活,真正感受科學的存在。在進行《傳熱比賽》的學習中,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證明——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程序,使學生在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在演示金屬片熱傳遞實驗后,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得出結論:熱能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在同一物體中,熱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傳向溫度較低的部分。在實踐應用環節,學生在了解熱的良導體與不良導體的特點之后,讓學生深入生活,舉例說出它們的應用,從中積累生活小常識,明白科學道理,掌握更多的知識。這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不僅僅存在于科學課堂中,在日常生活中,科學無處不在,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科學理論進行有效可行的運用。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樂于科學知識的學習,善于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生活能力也越來越強。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師將科學教學生活化,意味著將科學課堂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科學知識的存在,與此同時,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在生活化的科學課堂里,科學教師應當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好奇心的功能以及生活因素的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科學進行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