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邊彝族自治縣五渡鎮(zhèn)中心小學
通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可以幫助小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更好的理解與內化,還可以有效引導小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但是,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一方面要求小學數學教師避免走進各種誤區(qū),另一方面要求針對已經存在的問題進行優(yōu)化調整,盡早走出這些誤區(qū),構建起一套科學嚴謹、高效實用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對于提升小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由于小學階段的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十分的密切,所以借助生活化的內容與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進行教學,這對于學生進行知識的理解和學習都是有著很大幫助的,而且生活化的內容往往具有很強的趣味性,這就一改小學數學教學中枯燥乏味的情況,也能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位教師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理念轉變的過程中,能夠做到以學生能力的發(fā)展為評價的核心,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
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參與程度,將學習的機會還給他們,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出現誤差導致教學效果并不十分顯著。
作為教師備課是教師教學的先行活動,但是由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忽視了教學目標與生活目標中存在的偏差,而對學生在課堂進行引導的時候就造成了學理上的誤區(qū)。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由關注知識的學習,轉變?yōu)殛P注能力的成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數學給他們帶來了真正的快樂。
小學數學應該是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忽視了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這就造成了學生無法以其現有的生活經驗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都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了興趣,而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牽強附會的,將數學知識與生活進行聯系,造成的學生認識程度不夠的問題,使學生很難感受到數學生活為他們帶來的更多樂趣。
在實施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配合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教學知識與各種現實問題之間的必然聯系,同時促進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形成,從而更加喜歡學習數學,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但是,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很多數學教師雖然在教學活動中融入了一些生活事例,但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仍然是傳統的講授法,課堂氣氛也比較沉悶,學生無法深刻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導致生活化教學的作用與價值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發(fā)揮。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解決課程改革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幫助教師能夠更好的進行教學實踐,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解決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誤區(qū)。因此,教師要想解決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中存在的誤區(qū),就要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對于課堂的成功是一個極大的保障,當前,很多小學教師都關注學生的成績,對于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并未給予更多的關注,這種觀念就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對這種觀念進行更新,將學生能力的發(fā)展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而且對于教學目的的設定,必須要做到知識與生活相結合,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控他們的學習行為,改變當前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的狀況。
在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選擇教學事例時,既要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要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更為重要的是要激發(fā)出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只有這樣,才能在頭腦中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印象,逐漸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例如在學習《時、分、秒》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繪制出一份“作息時間表”,在表格當中將自己每天必須完成的事情和相應的時間記錄下來,再對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進行總結。這樣一來,學生既掌握住了時間的知識,又學會了觀察與分析,使綜合能力素質得到了鍛煉與提升。
在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發(fā)生改變的同時,教學方法自然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突破與創(chuàng)新,除了采用常規(guī)的課堂講授法以外,還要融入情境式教學、互助合作式教學、多媒體教學、實踐探究式教學等一系列新型教學方法。構建起一個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體系,全方位促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是改變當前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枯燥,教學形式單一的主要方法,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社會化,小學數學的學習是具有基礎性作用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將小學數學知識進行合理的生活化,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課堂的參與程度,促進他們的個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