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 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左翼思潮風起云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迅速傳播。1930 年,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聯)成立為標志,中國左翼文藝運動遽然興起。它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左翼文藝運動從發生到發展,從幼稚到成熟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今年正值左聯成立90 周年,讓我們回顧一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聯及左翼文藝運動。
1927 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進入由無產階級單獨領導的新的歷史時期。當時,上海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便于從事文化活動。中共中央領導機關設在上海,上海成為全國革命的指導中心,是革命烈火最熾熱的地方。一批黨內外的左翼文化人士陸續從全國各地匯集上海,聚集在文學陣地上。面對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形勢,他們對于文學不能適應斗爭需要的現狀深表不滿,急迫地要求用文學作為向反動勢力斗爭的武器。蘇聯和西歐各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活躍,尤其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蓬勃興起,給予他們很大的影響和啟示。當時在上海的左翼文化人士,大部分都集中在創造社和太陽社兩個文學團體內,其中不少成員是中共黨員。創造社的郭沫若、潘漢年、陽翰笙、李一氓,太陽社的蔣光慈、錢杏邨(阿英)、孟超、杜國庠、洪靈菲、樓適夷、殷夫等均是黨員,他們在各自的黨小組領導下進行分散的活動。
1928 年,創造社和太陽社作家為適應革命斗爭需要積極倡導“革命文學”,在理論建設上和創作實踐上都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但由于他們受“左傾”思潮的影響,存在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的缺點,表現在對當時革命形勢作了唯心主義的估計,對“五四”以來新文學的功績缺乏正確的認識,把魯迅、茅盾等作家作為攻擊的對象。為此,魯迅和茅盾等寫了一系列文章對創造社、太陽社作家進行了嚴肅的批評,糾正了他們主張中的偏頗之處,對革命文學提出了不少正確的見解。由于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階級斗爭的需要,迫切地要求革命作家團結起來。中國共產黨介入“革命文學”論爭,對論爭的雙方都做了細致的思想工作。
通過革命文學的倡導和論爭,進一步擴大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影響。在1928 年至1930年間,上海的文化期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再加上原來已有的刊物,使上海的左翼文藝界有了廣大的空間,他們沖破了白色恐怖,在“革命文學”論爭中迅速形成了眾聲喧嘩的繁榮景象。這為之后左聯成立及左翼文藝運動的蓬勃開展做好了組織上、人才上、理論上的準備,起到了開辟道路的作用。
1929 年6 月25 日到30 日,中共六屆二中全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文化戰略,決定建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直屬中央宣傳部領導。潘漢年任書記,委員有吳黎平、杜國庠、李一氓、彭康、朱鏡我、楊賢江、王學文、彭芮生、馮乃超、孟超。
不久,中宣部部長李立三向吳黎平傳達了黨中央的三點意見:一是文化工作者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對敵,自己內部不應該爭吵不休;二是我們有的同志攻擊魯迅,是不對的,要尊重魯迅,團結在魯迅的旗幟下;三是要團結左翼文藝界、文化界的同志,準備成立革命的群眾組織。李立三要吳黎平去征求魯迅的看法。吳黎平很快前往拜訪魯迅,談了文學界的情況和作家團結等問題,傳達了黨中央的意見,希望魯迅在組織左翼作家的工作中多出力,多指導。魯迅表示完全同意黨中央的意見。
經過中宣部和中央文委的干預,論爭雙方加深了溝通和理解,論爭趨于平息。創造社、太陽社跟魯迅及其影響下文化界進步人士聯合起來,成立左翼作家團體的時機也逐漸成熟。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潘漢年派馮雪峰前往同魯迅協商,征求魯迅對成立“左聯”的意見,得到了魯迅的贊同和支持。
經協商,最終確定魯迅、夏衍、馮雪峰、馮乃超、錢杏邨、鄭伯奇、蔣光慈、彭康、柔石、洪靈菲、陽翰笙、戴平萬12 人組成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籌備委員會。1930 年2 月16 日,在北四川路的公啡咖啡館召開了以“清算過去”和“確定目前文學運動底任務”為內容的“上海新文學運動者底討論會”,實際上也是一次左聯籌備會議,宣告左翼作家聯合組織不久將正式成立。
1930 年3 月2 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藝術大學(今上海市多倫路201 弄2 號)舉行。到會的有魯迅、夏衍、馮雪峰、錢杏邨、蔣光慈、馮乃超、田漢、李初梨、柔石、洪靈菲、華漢、殷夫、朱鏡我、孟超、鄭伯奇等49 人。郭沫若、茅盾當時在日本,未出席會議,但均具名參加發起。魯迅、夏衍和錢杏邨3 人被推舉為主席團成員。會上,潘漢年代表黨中央作了題為《左翼作家聯盟的意義及其任務》的講話,他說,現在中國革命的高潮即將到來,作為左翼文化陣營的使命是成為這一革命的武器,左聯要領導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魯迅發表了《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總結了中國革命文學發展的歷程、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基本方針和政策。之后,大會通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理論綱領》。經過選舉,魯迅、夏衍、鄭伯奇、馮乃超、田漢、錢杏邨、洪靈菲7 人被選為常委,蔣光慈、周全平為候補常委。會議還通過了設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國際文化研究會、文藝大眾化研究會等機構,創辦機關刊物,與各革命團體建立聯系等17 項提案。至此,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一個革命文學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告成立。
潘漢年是中央文委書記,他在左聯成立大會上的講話自然是在傳播黨的聲音,黨在左聯成立之初即予以指導和思想引領。左聯的成立,使上海文化界進步團體、進步人士的思想認識統一到黨的思想指導之下。這是中國共產黨有組織、有綱領地領導文化思想戰線斗爭的開始。
左聯成立后,逐漸建立起嚴密的組織系統,形成規范有序的運行機制。左聯在成立時即建立了黨團,馮乃超、馮雪峰、陽翰笙、丁玲、周揚等先后擔任左聯黨團書記。具體組織架構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后改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管轄)——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左聯黨團——左聯執委會、常委會——秘書處——各委員會——各小組”。從左聯成立直至解散,始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
左聯組建了國際文化研究會、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大眾文藝委員會、工農通信運動委員會等下屬組織,以及外圍組織“文藝研究會”“讀書會” “讀報會”,以及中國詩歌會等團體,把觸角伸向工廠、學校。北平的左翼作家和進步文學青年聽說左聯成立備受鼓舞。中央文委派遣段雪笙、鄭吟濤等前往北平宣傳活動,北方文藝界立即團結起來共同行動。1930 年9 月8 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方部在北平成立。之后,左聯在全國各地建立許多分會,如天津、廣州、青島等。同時,左聯組織迅速走向國際。1930 年夏,在日本的進步文藝青年和作家、藝術家,積極響應國內左翼文藝運動,在東京發起成立左聯東京支部(分盟)。1931 年,左聯加入了蘇聯的“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派蕭三為左聯駐該聯盟代表,并與美國、德國、法國、奧地利、日本等國左翼文化組織取得聯系,相互聲援,相互支持。左聯形成了以上海、北平、廣州等中心城市為框架,深入到企業、農村、學校的左翼文藝組織系統,席卷文壇,輻射全國,波及海外,改變了整個中國文化版圖的色彩。
左聯成立后,中央文委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迅速拓展,派出左聯骨干力量,牽頭組建了更多左翼文化組織。1930 年5 月,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社聯)成立;7 月,中國美術家聯盟(美聯)成立;8 月,中國左翼劇團聯盟(劇聯,后改為戲劇家聯盟)成立。在此基礎上,10 月,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文總)成立。文總成為中央文委領導左翼文化團體、協調左翼文化運動的公開機構。此后又陸續建立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記聯或新聯)、漢語拉丁化聯盟(語聯)、左翼教育工作者聯盟(教聯),以及電影小組、音樂小組等團體。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左翼文化組織的領導,已基本覆蓋了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同時也標志著文化統一戰線基本建立。左聯作為所有左翼文化組織的領頭羊,在其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左翼文化蓬勃發展的同時,國民黨當局壓迫也如影隨形而來。國民黨推行文化統制政策,鎮壓、迫害左聯為代表的左翼人士。國民黨在對中共進行反革命軍事圍剿的同時,也對左翼文化陣營發動了“文化圍剿”。
國民黨當局相繼頒布《宣傳審查條例》《出版法》等法律、條令,對書籍刊物的編輯、出版和發行施加種種限制,直至嚴加查禁。魯迅、郭沫若、蔣光慈,茅盾、錢杏邨、胡也頻等左翼作家的大量書刊被查禁銷毀。據不完全統計,從1929 年至1936 年,被查禁的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書刊多達千余種。同時,多個社團及其出版部門書店被封閉。1929 年2月,國民黨查封了創造社,后來又查封藝術劇社,還有現代、北新、群眾、江南等進步書店被查封。此外,當局拋出“民族主義文學”“三民主義文學”等口號與左翼文藝對抗。推出了許多國民黨的刊物,如《社會新聞》《汗血月刊》《前途》《文藝戰線》等,在文化領域排斥左翼文藝組織。
更為卑劣兇暴的是,國民黨當局對左翼文化人士進行瘋狂追捕、迫害和屠殺。1931 年1 月17 日,柔石、李偉森、胡也頻、殷夫、馮鏗五位左聯作家,在上海漢口路東方旅社秘密開會時,因叛徒告密被捕,2 月7 日被秘密處死于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后院。1933 年5 月14 日,左聯黨團書記丁玲在上海昆山花園路7號住所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真話報》總編輯潘梓年。當天下午,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應修人到丁玲處談事,在與埋伏的特務搏斗中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左翼文藝運動期間,先后有數百位左翼文化人被逮捕、軟禁,甚至被殺害。
面對國民黨當局的瘋狂鎮壓,左翼文化人士并沒有被嚇退,他們奮起反擊?!白舐撐辶沂俊笔录螅笠砦乃囘\動遭受重挫。左聯開始調整斗爭策略。1931 年3 月,創辦《文藝新聞》周刊,以小報面貌出現,消息、內容蕪雜,但實際上核心內容還是左翼的。1931 年9 月,創辦力圖“灰色一些”的《北斗》文學月刊,由丁玲主辦,成為團結文化界開展進步文學活動的活躍媒體。1931 年11 月,左聯作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決議,指出要強調注重文學活動,調整了發展策略和方針,使左翼文藝運動逐漸擺脫“左”的偏向。左聯及其他左翼文藝組織編輯出版大量雜志報紙,先后創辦《萌芽月刊》《拓荒者》《文化月報》《文學》等幾十種刊物,創作和發表了大量為群眾所歡迎的作品。左翼還占領了大量中右翼報刊的陣地?!渡陥蟆犯笨蹲杂烧劇穭摽?911年8 月。1932 年11 月,黎烈文擔任主編后實行改革,成為左翼重要陣地。魯迅和茅盾都在《自由談》上發表了大量雜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33 年11 月,隨著國民黨對中央紅軍第五次軍事“圍剿”的發動,國民黨當局同步提出了“文化圍剿”政策。除嚴審、查禁、捕人等外,還推出一系列新法規,創辦新刊物,提倡“新生活運動”,對左翼文化實行多層次、系列手段大肆“圍剿”。左翼文藝界團結抗擊,聯合各界力量,形成聯合戰線,強力沖擊當局的各項“圍剿”措施,為中共在文藝領域獲得政治主導權貢獻了諸多力量。左聯利用光華書局、亞東書局、現代書局等所能掌握的書店,給左聯作家出版書物,擴大了左翼文化人士的輿論活動空間,為左翼文藝組織還擊國民黨“文化圍剿”提供了較好的文化生態環境。1933 年3 月,在中共黨組織領導下,成立了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從1933年起,陸續拍攝、上映了一批左翼電影,到1937 年共拍攝、上映74 部,開創了左翼電影事業的新局面。1935 年6 月,左翼文藝界攜手各中間力量,發表《我們對于文化運動的意見》,抨擊當時政府和右翼文化界提出的復古讀經運動。1935 年10 月25 日,文總機關刊《文報》刊登文總及左聯、社聯等左翼6 個社團的新綱領,堅持抗擊當局的“文化圍剿”。
左翼文藝界在反抗國民黨“文化圍剿”的過程中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將革命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廣大的民眾心中,為傳播革命真理、爭奪話語權、喚起民眾、爭取民心,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20 世紀30 年代,中國一直受到日本方面的挑釁侵略。自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與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形成鮮明對照。左聯及其他左翼組織高舉文化抗戰旗幟,提出主張,引領輿論,體現了正義與正確的立場。九一八事變后,左聯向世界各國文化組織發出《告國際無產階級及勞動民眾的文化組織書》,抨擊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宣示抗戰到底。一 ·二八事變后,左翼文藝界發出《告世界書》,猛烈抨擊日寇侵略。此外,左翼文藝界還拍攝了《風云兒女》等電影、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等著名愛國歌曲,在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等領域,宣傳抗日救亡,用藝術喚醒民眾。
面對日本侵略加劇,1935 年8 月1 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提出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議,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全力抗擊日本侵略者。隨后,左聯駐莫斯科“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代表、左聯作家蕭三,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致信左聯,要求在“民族危機日益加緊”的形勢下,“取消左聯,發宣言解散它,另外發起、組織一個廣大的文學團體”,聯合更多文化界愛國力量,投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抗日救亡文化運動,為救亡圖存發揮更大作用。據此,左聯于1935 年底解散,結束歷史使命。隨后,其他左翼文藝組織也陸續解散,左翼文藝運動匯入抗日救亡文化的大潮,從而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左翼文藝運動,為中國的人民解放、社會發展、文明進步和文化建設,寫下了中國現代文學藝術的輝煌新篇章,成為20 世紀中國影響深遠的重大文化運動之一,并留下了無數紅色文化經典。在與國民黨“文化圍剿”的生死抗爭中,左翼文化大軍成為中國革命文武兩支生力軍之一。
對此,毛主席曾經給予極高的評價,1940 年1 月,他在《新民主主義論》的演講中這么說過:“作為軍事‘圍剿’的結果的東西,是紅軍的北上抗日;作為文化‘圍剿’的結果的東西,是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青年革命運動的爆發。而作為這兩種‘圍剿’之共同結果的東西,則是全國人民的覺悟。”
從左翼文藝運動的蓬勃發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文化戰略。這是中國共產黨引領先進文化發展的一次重大實踐,也是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