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昀
抗日戰爭時期,隨著新四軍在蘇中地區力量的逐步壯大及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南通抗日根據地的財政逐步建立和發展。根據地的黨政軍領導機關及時加強財政管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戰爭期間南通根據地軍隊和抗日民主政權的供給得到保障,經濟活動和民生工作有效開展,還為蘇中軍區提供了部分供給,財政管理功不可沒。
抗日戰爭時期,南通地區的財經機構適應戰爭環境的變化,適時分設與合并。1940 年11 月,新四軍東進掘港后,當即建立了江蘇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財務處和稅務總處。1941 年3月,蘇中戰略區建立,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成立,隨即建立江蘇省第四區經濟委員會,內設辦事機構財經處,對外對內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季方兼任主任委員。這一期間,各級稅務、糧賦、財政、金庫等機構,分開設置,其中糧賦和財政是各級政府的組成部門。1942 年12 月反“清鄉”斗爭前夕,根據地財經機構合并。各級稅務、糧賦、財政、金庫等合并,建立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財經處,各縣成立財經局,各區成立財經分局,各鄉設財經助理員。
南通抗日根據地各級黨軍政十分重視財經隊伍的建設,在財經機構建立之初往往從部隊抽調干部。如1940 年11 月,江蘇省第四區稅務總處建立后,就是從部隊抽調干部開展稅務征收的。與此同時,從社會上招收可用人才進行培訓,成了充實財經隊伍的主要途徑。抗日戰爭期間,較大規模的財經隊伍人才培訓有3 次。一是1941 年3 月,江蘇省第四區經濟委員會建立后,四專署在掘港鎮開辦抗日軍政干部學校。第一期招收社會進步青年和愛國人士300 多人,分軍事、政治、財經3 個系,其中,財經系學員70多人,6月中旬結業后,由稅務總處分配工作。同時,從政治系抽調20 多名學員到稅務部門工作。二是1942 年3 月,四專署糧賦管理局在海門縣海洪鄉舉辦糧賦干部訓練班,共培訓學員100 余人,后因敵人“清剿”“掃蕩”,訓練班轉移到南通縣二爻一帶,7 月份結業,學員大部分分配到各縣從事糧賦工作。三是1944 年7 月,四專署財經處招收根據地青年積極分子,同時,抽調財稅干部共七八十人,在苴鎮舉辦財訓班。開學不久,財訓班轉移到何家灶,接著又轉移到東臺六子苴紫石紀念堂。財訓班以整風精神為指導,樹立革命觀念,學習財稅和會計業務,先后在10 月和年底結業。這兩部分學員均分配到各縣充實加強區、鄉相關機構。
南通抗日根據地在建立健全財經機構的同時,不斷建立健全各項財經制度,使各財經部門的工作逐步走上統一軌道。主要的管理制度有以下幾項。
預決算制度。嚴格執行不造預算不發鈔不送決算的紀律。各機關、部隊在每月開始的半個月編造預算送到上級機關核準錢鈔;在每月終了后半個月內造決算送上級審核。一切經費支出都要編造預算,報經審檢處(室)審核批準后,交分區財經處簽發支付命令。決算也要報送審檢處(室)審核。
會計制度。一切收支都要有系統的登記,必須是來去分明毫厘不差,反對含混一團的馬虎現象。征收機關除了有一定的賬簿外,還應實行經常的一定的報表制度。必須做到能適時反映財政狀況且隨時可以查對與公開。具體有:收入會計制度、經費支出會計制度、糧賦會計制度等。
審計制度。分區、縣組織各地的審計委員會,嚴格審核軍政黨各方面預決算。各審委會對不合實際的預算均有批駁之權,但被駁之部分仍可申訴再審。未經審委會批準的預算,任何金庫或黨政機關不得付款。審委會可隨時派員至各軍政黨機關查賬及查點現金。審委會如發現貪污浪費事實得通知其上級機關按照情節之輕重分別予以處分。
金庫制度。一切收入歸金庫,一切支出通過金庫。金庫由銀行代理,情況緊張時由財經機關照管。金庫收支獨立,所有財政收入和戰爭繳獲都要上繳金庫。各機關各部隊非經批準或委托,除其本身經費外,不得保留現金。堅決反對收入或繳獲不報告埋伏現金的不良傾向。金庫負保管現金的責任,沒有支付命令,其自身無權付出款項。
抗日戰爭中的反“清鄉”斗爭,是南通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最艱苦的時期,也是根據地財政嚴重困難的時期。為了克服財政嚴重困難,南通抗日根據地在大力組織財政收入、實行財政高度集中、加強財務管理的同時,貫徹精簡節約,組織生產自給,減輕人民負擔。
1942 年12 月,蘇中四分區根據中共蘇中四地委的統一部署,對縣區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對四分區黨政軍機構和人員實行精簡、調整。通海、通西行署改為辦事處,劃歸南通縣政府領導;東南行署將18 個小區合并為7 個大區。四地委機關工作人員由128 人精簡為44 人,四專署工作人員由221 人精簡為109人。南通、海啟兩縣的縣、區委由282 人精簡為149 人,南通、海啟、如皋(今如東,下同)三縣的縣、區、鄉行政人員由3152人精簡為1801 人。東南警衛團、南通警衛團由2448 人精簡為1599 人。為了保障部隊供給,四分區堅持自己動手,克服困難。分區和如皋縣團在苴鎮地區創辦的被服廠、毛巾廠、肥皂廠、槍彈廠、修槍所等,解決了四分區部隊和縣、區武裝的大部分物資供應。
在各級抗日民主政權中,有些干部為了個人私利損害群眾利益,貪污浪費腐化墮落的情況時有發生。據有關史料記載,在1944 年上半年,“貪污浪費現象普遍嚴重的存在著,在鄉級干部中可以隨便動支公糧余利貪污,一個副鄉長貪污達十萬元,在區級干部中超越職權任意挪借,呂四區未經上級批準私自挪借近貳百萬元之巨,造成財政制度之嚴重混亂現象”。
為了肅清貪污浪費,蘇中四地委在1944 年5 月16 日作出《關于克服貪污浪費現象,鞏固組織解救財政危機指示》,并決定當年6 ~8 月在各縣區在職干部中開展夏季整風,展開思想上反貪污反浪費的斗爭與教育。根據地的黨和政府在整風中對黨員、干部加強思想理論和組織紀律觀念的教育,增強抵制各種腐敗因素影響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健全財經制度,制定法律法令約束黨政機關干部及公務人員,并對腐敗分子嚴厲懲處,有效地防止了腐敗現象的產生。根據地不定期地對財經工作進行整頓檢查,以此督促財經工作的有序進行和杜絕貪污浪費現象。為懲治和防范貪污浪費,蘇中區在1944 年頒布了《蘇中區修正懲治貪污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公務員貪污有下列各款之一者,處死刑或徒刑。這些款項是:盜賣公家財物者、受占或竊取公有財物者、拐帶公有財物潛逃者、收受賄賂者、建筑軍用工事或購置辦公用品從中舞弊者、擅自提取或截留公款及以軍用舟車馬匹裝運違禁和漏稅物品者等。條例明確,貪污價值抗幣1000 元以上物品或抗幣1000 元以上錢款者判死刑。《條例》規定,各機關主管人員對所屬職員如因監督不周致使有貪污行為者,除貪污人員應依法懲治外,其主管人應受失察處分。如有意縱容,并得按其情節輕重分別懲處,其在本機關之人員有知情不報者,亦得酌情受連帶處分。
在南通抗日根據地創立初期,日偽頑和奸商千方百計破壞根據地稅收工作,我方稅務機關經常遭到敵人的襲擊和武裝土匪的騷擾。為了開辟和保護稅收工作,蘇四區稅務總處在1940 年11 月建立之際,就同時建立了稅警團,蘇四區抗日游擊指揮部主要負責人兼任團長,蘇四區稅務總處一負責人兼任副團長。1941年6 月蘇四區稅務總處撤銷,建立蘇中四分區稅務管理局,同時建立直屬該局的征護稅武裝。各縣級稅務局和所屬分局及其管轄地區分派所都依靠地方武裝和民兵開展稅收工作。
在人民武裝力量的保護和配合下,我方財經干部經常活動在水陸交通要道并穿插到近敵邊緣地區,開展查征,反對偷稅,有時還通過據點里的內線關系,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敵人據點里去征稅。上述這種武裝征稅護稅,一直延續到解放戰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