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德馨 華兆昌
抗日戰爭時期,時任中共蘇中區委書記的陳丕顯同志在寶應與蘇中軍民對日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光輝的革命業績,寫下了軍民魚水情的感人故事。
已84 高齡的蔡新桂老人,是蔡登山的兒子。當他談起陳老時說:“我的父親與陳老如兄若弟,我家與陳家如同一家。”1944年元月一天,陳丕顯夫婦路經射陽湖王坤湖蕩,從鹽城開會回射陽湖。偽軍得此信息,派兵追擊。蔡登山正在船上罱水草。陳老夫婦主動搭訕,請求上船。蔡登山二話沒說,讓二位上船。當得知后有追兵,立即將二人藏入夾艙中。船行不一會,一群追兵叫喊著,漸行漸近,詢問老蔡。躲在船上的陳丕顯聽得清清楚楚,做好迎戰準備。然而老蔡眼明手快,撈了兩罱子水草放在夾艙的蓋板上。敵兵詢問時,老蔡若無其事,邊罱草邊回話:見到兩個人,已過去一袋煙功夫,說著手指東南方向。信以為真的追兵立即追向遠去。老蔡立即將船撐至西北方向的蘆葦蕩中……
陳丕顯夫婦順利脫險,感激萬分,自此與蔡家結下不解之緣。
1944 年3 月16 日,新四軍一師師部遷來寶應,陳丕顯任蘇中黨政軍主要領導,居住西安豐鎮固津。其大孩在此出生,取名固津(后改名小津)。不久,又遷址射陽湖王坤村蔡登山家。那時蔡氏家境還好,弄大船,種田地,主動支持新四軍抗日。1944 年夏秋之間,中央指示各根據地應在原有基礎上加緊整訓部隊,為將來發展準備條件。當時,蕩區最大難題是沒有練兵場地,陳丕顯找到蔡登山兄弟三人和劉士德。他們二話沒說,將自己視為命根子的20 畝良田提供給新四軍一師,建起了吉家舍師部練兵場、靶場,設置了天橋、木馬、單扛、雙扛,戰士們爭分奪秒苦練殺敵本領。此后,一批又一批戰士從這里受訓后走向戰場,英勇殺敵。2006 年5 月,寶應縣人民政府在原處設了“蘇中軍區暨新四軍一師練兵場舊址”碑。
陳丕顯夫婦在此工作、生活近兩年,與蔡家人親如一家。當時陳固津不到兩歲,蔡家為其找了廣洋湖嚴橋村的劉姓奶媽。在那艱苦的歲月里,部隊食堂做些可口的飯菜,總忘不了蔡家的人,食堂給他家留一份。蔡新桂津津樂道地回味起,他經常與戰士們一道吃飯,戰士們有空就教他認字。每到農忙時,戰士們雖然訓練辛苦,但總抽出時間幫忙干活。
1946 年農歷正月12 日,部隊攻打興化沙溝,蔡登山用自家船為部隊服務,在地面有追兵、空中有敵機的情況下安全將部隊送到目的地。蔡登山支前結束返回時,陳丕顯特地派警衛員將蔡登山安全送到家。
解放后,兩家雖中斷聯系,但心中都互相惦記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位記者來寶應采訪陳丕顯在東蕩的事跡。當接觸蔡家人時,深為陳蔡兩家的故事感動。熱心的記者把時任湖北省委書記陳丕顯的聯系方式告知了蔡家。蔡新桂懷著激動的心情,專程去湖北省委所在地武漢,探望陳丕顯。接待人告知陳書記出差在外,但幫助撥通了陳丕顯夫人謝志成的電話。夫人聽說后熱情周到地接待了蔡新桂。言談中,得知蔡家的船只已經破舊。事后,陳書記專門安排1000 元給蔡家,因船已無法維修,蔡家用錢修建了房子。
1988 年6 月2 日,已 是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丕顯專程來到射陽湖訪親。在省、市、縣領導陪同下,他遲遲不上岸,提出要見蔡家人。當年的房東蔡登山已過世,其兒蔡新桂被邀約到場。當跨步上船,陳老凝視片刻,陷入回憶,直言詢問:你家屋后那時長的什么?蔡脫口而出:番茄。接著,陳老又詢問:住你家部隊有多少人,排長叫什么?蔡一一回答:一個警衛排,排長是小嘴排長,一班長姓梁。陳老起身,緊緊握住蔡新桂的手,一起下船上岸。隨后與蔡一家合影留念。一行人來到蔡家,陳老看望了當年已87 歲的蔡登山夫人。
一次偶然的搭救,引出了半個世紀感人的軍民魚水情誼。軍愛民、民擁軍的優良傳統仍在繼續傳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