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恩奎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重點領域支出要切實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堅決壓減,嚴禁新建樓堂館所,嚴禁鋪張浪費。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一定要讓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何謂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即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在現代社會中,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內容,其中既有物質需求也包含精神需求。民生財政,就是“保障改善民生的財政”。衡量政府財政是否具備公共性質,很大程度上并不取決于財政收入的具體數量,而決定于相關的財政支出制度的設計與安排。關鍵要看政府在公共財政支出上,是否以公共利益為依歸,是否以民生為重,是否把人民福利最大化作為一切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因此,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公共財政的本質所在。政府投入到民生領域的資金越多,政府財政投入越向民生服務傾斜、向基層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就能夠為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財政保障。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國》)國計民生,關乎國家和社會發展。百姓富足,國家才能更加強盛。政府多過“緊日子”,確保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民生財政就有了保障,就能夠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節儉政府的建設,不只是花錢方式的轉變,更是執政理念的轉變。要讓過“緊日子”成為常態,成為一句貼心話,成為一種追求。而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