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雷
永嘉縣實驗中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往傳統形式的教學模式逐漸不能被初中生所接受。因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各種各種的新穎教學模式就層出不窮,留白技巧教學法就是其中一種,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發展,而其與以往教學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以往學生只能根據教師設置的流程進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但在留白教學模式下,初中生逐漸過渡發展成課堂的主導者,不但能培養其養成獨立自主創新探究能力,還能達到課堂高效教學的目的。
科學課堂教育之前,教師會對課程內容進行詳細的了解,并制定課程教育計劃以及教學方式。教師需要考慮如何將留白技巧與教育內容相結合,以發揮該技巧的價值和作用。在課前留白,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對課程的關注當中,在課程伊始為內容蒙上神秘外衣。比如在學習“液化”課程中,教師可以說:“大家知道洗澡的時候總是有水汽,知道這是怎么形成的嗎?在我們科學課程中又該用怎樣的詞語來表達呢?”學生回答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同學想不想知道自己猜想的對不對,我們一起來預習課本看看吧。”
在課堂教育中教師往往會提出一些問題交由學生自我探討,學生的思維各種各樣,相互之間的差異較大。此時面對如此眾多的觀點,教師可以采用“質疑留白”手段,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該問題。學生之間觀念的碰撞產生的科學火花遠比教師獨自傳授的效果好得多。疑問留白不僅是思考的過程,更是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探討、學習的過程。例如,在液化課程中,學生猜想“白色氣體”是水蒸氣,教師質疑:“水蒸氣能夠用肉眼看見嗎?”學生想到水蒸氣是不能夠看到的,所以會進一步研究這到底是為什么。
科學課堂很多需要實驗。實驗過程能夠直觀的展示教育理論。科學探究留白是指教師在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我發現、自我研究的情景化教學方式。學生經過思考、分析、研究實驗、得出結論等過程之后對科學內容會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知。
初中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既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在科學探究中留白,可提供給學生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更多的創新情境。
在教學《科學》七年級下冊的“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活動中,一組學生先把凸透鏡固定,然后將光屏和點燃蠟燭分別置于凸透鏡兩側,可是無論小組學生如何移動光屏,調整物距,在光屏上都未呈現出像。老師發現后,并不急于糾正,而是有意留白,向學生提問:“哪些原因導致光屏上沒有成像鉀”,引導學生進一步進行試驗探究,使之通過自己的思考、再探究獲得成長的體驗。
又如,開課教師在講大氣壓時,有一個題目:把一個空的試管放在酒精燈上烤一會,然后倒插入水槽,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答案是試管中水而會上升。然而有的學生認為試管會炸裂,因為熱脹冷縮。有的學生認為試管壁上有小水珠出現,因為空氣中水蒸氣遇冷會液化。老師沒有直接給出評價,而是讓學生再仔細考慮,給予他們動手實踐的機會,實驗結果顯示試管沒有炸裂也沒有出現小水珠。學生們思考后分析,可能是試管燒的時間較短,重新操作嘗試后,試管在水槽中確實炸裂了。教師的留白讓人印象深刻,這樣的留白不僅能增長學生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能使學生自主思考,思維得以開發展現。
板書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板書能把教學內容條理化、簡單化,教師能更直接、更明晰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叫。布局合理、中心突出、立意新穎的板書即知識的高度概括,如果在板書設計上也講一點“留白技巧”,對某些內容有意不寫或寫得很略,這樣更能夠留給學生更廣闊的思考與想象的空間。
在教學《科學》九年級上冊的“血液循環”時,可將循環路線圖畫在黑板上,但將循環路線部分內容隱去。這樣的“留白技巧”雖然在板書上造成形式上的空白,但給學生制造了思維的全圖,給學生留下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課后作業留白技巧的使用延續對學生“差異性”的思考。差異性是學生之間最大的特點,教師不可忽視該因素對學生作業完成的影響。比如構建核心作業和輔助作業。核心作業—學生練習、掌握核心知識;輔助作業則根據學生的能力制定。層次分明的作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人的成長規律,極大的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第斯多惠說過:“不好的老師是轉述真理,好的老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在課堂上實施“留白”,就是讓學生更好地去發現真理。但教學留白只是一種思想,并非是一種方法。它需要教師把“白”留在關鍵之處,甚或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方。教師應從實際出發,適時運用,杜絕隨意與盲目,留白不宜太多過濫。留白內容應與學生水平相適應,也就是說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如果留白地方不當,內容太難或太易,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更需要為學生留下一片使其可以自由奔跑的“空白”,給學生創建一個自主創新的時空,激勵喚醒、鼓舞每位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充分地認識到“自我”的價值,在教師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揮。唯有恰到好處的“留白技巧”,才能真正使科學課堂的理性與藝術完美融合,使學生的個性思維無限自由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