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宜賓市江北實驗小學校
教育部頒發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為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智慧課堂作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產物,相較于傳統課堂,有著創造性、發展性、實踐性、靈動性等多重方面的優勢特點表現,突破了后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束縛,以全新的姿態打造了課堂生態,引領了小學教育發展改革新潮流,并對各環節設計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相關方面的課題研究備受關注和熱議。
依托信息技術構建的小學智慧課堂,其本質是促進教學智慧化,讓學生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容易,并使之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積累,是技術與智力融合的產物。根據《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化應用試點實施方案》,“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形成網絡條件下新型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信息技術應用愈加普范,并帶動了社會發展新一輪的改革潮流,由此產出了巨大的價值效益。在這樣的宏觀時代背景下,加之國家系列政策導向與支持,小學應緊跟時代潮流,重視信息技術應用,大力發展智慧課堂,積極導入先進科技裝備,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強相關方面的建設投入,改善辦學環境,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應用體驗,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此過程中,小學還需加強與信息技術開發企業之間的合作建設,以學生需求及習慣為切入點,從人體工程學、心理學等多維度入手,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便利性,突出智慧課堂構建的人本性關懷,如此勢必能夠產生更大的師生能動效應,為該項事業的發展鋪筑基礎。同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殷切關心到讓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尤其是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作為教學主導,是依托信息技術構建小學智慧課堂的關鍵,并對其綜合素質素養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對此,小學可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培訓教育活動,在明晰、量化智慧課堂對教師職責要求的基礎上,邀請專業人員進行主題講座,詳解智慧課堂的特點、功能及應用方法,并及時更新其思想理念,不斷拓展他們的學識涵養,共享有效實踐工作經驗,奠定小學智慧課堂建設扎實的智力支撐基礎。而對于教師個人而言,亦需重視自我學習,了解教育發展最前沿動態,以適應未來工作挑戰,實現自我職業價值、人生價值追求。
課堂作為知識講授、能力培育的主陣地,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智慧發展,是師生間有效交互的過程。智慧課堂視角下,智慧教學是多重因素作用的過程,既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有效組織,又包括教學方法的應用創新。在具體踐行過程中,要深入“以生為本”理念植入,以生活為切入點,營造良好的情景環境,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主觀能動性,并及時介入指導或幫助,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要求教師認真發現和總結小學生成長規律,尊重他們主體之間的客觀個性差異,深入解析教學教材,找準其中的重難點所在,繼而組織科學的教學活動,通過多重方法并用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參與能動性,提升他們的學習情感體驗,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灌輸與能力培訓。
“頭腦”作為智慧的代名詞,必須要從小培養,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勢必會使之終身受益。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值人生成長發育的初級階段,是良好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具體而言,依托信息技術支持,可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指引他們自主學習活動有效開展。同時,要大力加強對線上學習平臺的開發,建立虛擬教室,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地點和時空的限制,豐富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事實上,宏觀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已經有很多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參與了課外線上學習課程,并且各類線上平臺獨居特色優勢,但卻很難與學校教學實際相結合。為此,小學可加強與相關運營企業的聯結共享,合作開發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在線學習平臺,并充分借鑒其他學校即有成功經驗,全方位優化技術設計、教學內容、人體工程學使用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頻率和效率,是現代小學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由于小學生正值人生成長的特殊階段,天性使然導致其自控能力相對薄弱,影響了他們的自主學習成效。家庭作為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道,“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本身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化工程,單純地依靠學校,勢必會存在某些方面的疏漏,家庭在其中的有效參與,將進一步擴大該項工作成效。依托信息技術的小學智慧課堂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還需延伸到校外家庭當中,打造完善的課堂教學體系,實現學生發展引導的全覆蓋。因此,小學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發展的宣傳,提升家長們的能動參與意識,并實時共享教學組織動態,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優勢。在此過程中,家長亦需積極配套老師,緊密關注孩子的行為、動態變化,善于觀察,并用語言引導的方式,恰當的提醒和監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成效。基于雙方之間有效的合作意識,小學可發起成立智慧課堂志愿隊,對相關家長進行培訓,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理念,強化以人為本意識,宣導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并按照就近原則根據居住地址進行分組,幫助解決留守兒童學習問題,為和諧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貢獻。同時,教師與家長就學生日常行為表現進行信息交互共享,在尊重其主觀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優勢及薄弱點,協同幫助其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滿足他們身心發育雙向需求,提高孩子們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逐步引導其養成良好的習慣。
總而言之,基于國家系列政策導向,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小學建構智慧課堂勢在必行,是實現更好育人價值產出的重要路徑,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化工程,對各個環節板塊設計提出了要求。在具體的組織踐行過程中,小學應進一步改善支撐保障環境,包括技術環境和師資環境,并強調課程生態重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同時聯合家庭教育,實現對學生發展引導的全程、全方位滲透。作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類課題研究,從不同測度視角提出更多有效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