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重慶市云陽縣蔈草鎮蔈草小學
手工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紙工、泥工、編織、布貼、剪貼、自制玩具等。其中紙工又有折紙、剪紙、撕紙、立體制作等。而自制玩具的內容更是不計其數,許許多多的廢舊物都可以成為自制玩具的材料。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發現每種材料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開拓、提高、發展幼兒的思辨能力和思維能力。
比如,一些簡單的手工活動,教師無須直接告訴幼兒需要什么材料來制作,可以先讓幼兒進行獨立思考。
如我們要做一個娃娃,需要什么呢?幼兒會根據已有經驗來選擇什么材料。有的幼兒認為需要布、棉花,有的幼兒認為需要紙,有的幼兒認為需要橡皮泥,有的幼兒認為需要毛線,等等。然后,我們提供這些材料,讓幼兒思考:如何用這些材料制作娃娃呢?他們有的嘗試用布來粘貼,有的嘗試把紙卷起來做立體娃娃,有的嘗試用橡皮泥來塑造。雖然他們的制作不一定成功,但是慢慢地幼兒發現:布粘貼比較簡單,要用針線縫制比較麻煩,平面的紙可以粘貼成立體的圖形,橡皮泥可以塑造各種東西……這樣幼兒就慢慢形成了留心觀察周圍環境的好習慣,也增加了對生活中各種材料性質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他們就能獨立的、更有針對性的去選擇材料。
再如,讓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思考:樹葉可以用來做什么?幼兒通過觀察發現:一片普通的樹葉,其實是千變萬化的,小片的圓的樹葉可以拼貼成小雞,細長的可以拼貼成小船,大片的樹葉經過修剪可以拼貼成金魚、烏龜、蝴蝶等。這時,幼兒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在觀察思考中了解到樹葉的特性,學會了留心生活中的各種廢舊物品,豐富了生活經驗,也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往手工活動教學中,教師會先做好范例,讓幼兒觀察感知,形成制作的方法,而范例會被閑置一旁。幼兒看著范例,盡管教師講了一遍又一遍,幼兒還是不會做。現在改變方式,讓幼兒拆一拆、看一看,發現制作的秘密,這樣,幼兒從拆、看中找出制作的方法,教師再稍作技法指導,幼兒學習起來就輕松多了。比如,在制作折紙大樹時,我們先給幼兒提供一些折好的大樹范例,讓幼兒觀察,并拆開看看是如何折的,分幾步。幼兒拆開好,能看一看折痕和步驟,互相討論一下,再發給幼兒各種彩紙,讓幼兒試一試,從折中,幼兒發現折多折少會影響樹頭的大小。這樣,對于范例我們就賦予了更多的價值,幼兒也從中享受了探究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發展幼兒的創造能力是教學任務之一,對幼兒來說,就是要鼓勵他們不依常規,尋求各種答案,發現新事物。教師應抓住一切契機對幼兒進行恰當的啟發和指導,使幼兒的思維得到拓展,讓幼兒獨特的想象充分表現出來。
比如,一些簡單的紙條,展開拼貼可以成小河、高樓、各種圖形等,卷起來貼可成一些小動物,也可以成卷紙娃娃、其它紙卷畫等,豎起來拼貼也可以做成迷宮、立體畫等。在制作這些時,我們引導幼兒發揮想象,運用其它輔助材料來完成造型。如想做傘,你想用什么材料?如果想做小動物,你又想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式來實現你的想法?這個過程既體現了教師的引領,又留給了幼兒想象、創造的空間,幼兒都能自發地進行創作,再創作,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大了,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思考,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
幼兒之間也需要互相學習,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一般幼兒都比較喜歡手工活動。幼兒會覺得手工好玩,如果是很枯燥的說教版教學,幼兒只會厭棄,很難產生真正的興趣,更不會有主觀的能動性和趣味性。分析幼兒在手工教學中的特點和特征,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很愿意在自己的一些創作中夾雜進自己的一些理念或者意圖,或者他們本身的一些理解。七巧板,變形金剛,還有一些精彩的拼圖是很能吸引他們的眼球的,粘泥、彩紙,使幼兒覺得有趣味性,好玩,他們非常愿意通過自己的勞動,把他們塑造成型,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從而獲得一些更積極的心理以及情感上的體驗。而且他們非常善于模仿,一般通過簡單的模仿后都能學會操作的技能,有的稚拙一些,有的通透一些,但是這些都能培養幼兒的智力以及創造性的能力!
作品完成后,我們組織幼兒欣賞、評價彼此的作品,抓住作品的裝飾性、獨特性、組合性來欣賞、評議,教師要正確評價幼兒的手工作品,不僅要肯定作品的優點,還應注意肯定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認真態度和積極性。幼兒的手工作品只要構思新穎、有創造性,材料運用恰當,構思與技巧達到意想天成、率真自然,就應該算做是佳作。而且,教師要善于引導:從其他幼兒的作品中學習一些技巧,探究一些方法,獲得靈感,讓幼兒的手工制作過程變成探究的過程,可將全體幼兒的作品以展覽會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幼兒在互相觀賞中學習他人的長處。探究、制作、發現、創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潛力。實驗表明,在幼兒手工活動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既提高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提高了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