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西屏鎮中心小學校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以及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教學方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語文教學是鍛煉學生交流和表達基礎學科,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學科的開設,首先能夠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對漢字的運用和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增強小學六年級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良好的學習情境能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立體更全面,有助于學生的深入理解。在小學六年級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想象聯想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目標,這一階段正是學生的形象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階段。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也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征,尤其是在講解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從而有利于課堂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教師在講解故事性的文章時,為了讓學生對文章所講解的故事有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課本劇,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自己討論課本劇的表演方式。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的對文中不同任務和故事的情節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的方式來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入本節課所講內容,還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提問還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同時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傳統的課堂中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聽講,被動的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但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角色則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督促者,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學生機械地聽講,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學生沒有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不利于課堂的質量提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自由,讓學生能為自己的學習做主,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
例如,在學習課文《唯一的聽眾》時,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來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小提琴曲《月光曲》,并引導學生思考在聆聽這動人的樂曲,沉醉在這悠揚的旋律的同時,在音樂的背后隱藏了一個怎樣動人的故事。然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己通讀文章,并解決:唯一的“聽眾”是何時進入我的眼簾的,“聽眾”來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變,以及“聽眾”的語言隨著聽琴的時間推移,其內在含義是怎樣變化的這幾個問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之間交流,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為有問題的學生提供指導。
語文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互動的地方,教學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過程。因此,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對于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師生之間的交流首先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了解,同時有利于學生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要求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對課堂的感受和建議,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讓學生遇到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從而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不僅僅包括在課下的談心,課上教師的提問也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的方式。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的方式可以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與學生相互交流感受,同時還有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根據文章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氛圍。
例如,教師在教學文章《北京的春節》時,因為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個同學對春節都會有自己的期待和記憶。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文章,在學生讀完后自然地向學生提出問題:除夕給你什么感覺?讓學生暢所欲言,分享自己過除夕的習俗和感受。課文中是從人們活動的角度來體會。“家家趕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還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足以看出人們差不多全都在慶祝除夕,當然熱鬧了。還有從“味、色、音”的角度來體會。“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教師可以再針對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熱鬧”。
傳統的教學形式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寫板書,學生坐在下面聽講,這樣的教學形式雖然對教師來說簡單規范,但卻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時代的發展也為教育帶來了新的改變,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推動的教育的現代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應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通過聲音、圖像、視頻以及音樂等多種方式進行課堂的教學,通過教學形式的創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課堂充滿興趣,從而提升語文課堂的質量。
以往的語文教學注重學生讀文章的理解,但卻忽略了學生對語言的實際應用,導致學生缺乏語言應用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加強語言的運用,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朗讀、演講、回答問題等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語文的教學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全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顧此失彼,而是要將這幾方面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個性和基礎出發,研究教學方法,提升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從而增強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通過趣味教學方式能夠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