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區淳溪幼兒園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區域活動越來越被大家所認可,但是隨著區域活動的逐漸深入,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特別是面對區域自由和寬松的狀態,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開始模糊,出現了“會教的變得不會教,不會教的變得更逍遙”,所以區域介入指導中的疑惑伴隨著誤區不斷出現。
把握介入時機是指教師干預時機的一種把握。過早地干預會影響孩子自主性的發揮,而太遲的干預會抑制孩子的興趣,甚至讓游戲中途夭折,所以干預時機必須適時,及時抓住介入事件要做到適時。
每次在區域投放一個新材料或開辟一個新區角,教師都會向孩子介紹它的操作方法或用示意圖指引孩子,但是因為孩子的理解力和領悟力有差異,所以還是會出現孩子選擇了新材料或新區域,卻無從下手,此時就是教師介入的時機。
例如:A同學到益智區中拿了一個新投入的圖案接龍學具,擺弄了好一會兒還是不知怎么接,只能戀戀不舍地選擇收卡放棄。這時老師走了過去,對他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他非常高興,說:“可以啊,可是我不會玩。”“沒關系,我們一起研究一下?!痹谘芯窟^程中,教師悄悄地將玩法融入了其中。
區域活動中,教師不再是主導者,只是通過環境和材料悄悄地指引孩子,但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總會遇到困難或挑戰,但是當他確認自己沒有辦法克服時,就會選擇放棄,所以此時教師的介入不但可以引導孩子們,更重要的是可以讓這些孩子在繼續活動中增強自信,滿足情感,獲得成功感。
例如:B同學在手工坊進行自主看圖剪對稱動物操作,一連好幾次她都將蝴蝶剪成了兩塊,她著急地左右顧盼,但沒有同伴前來,終于受挫的她,想離開坐位重新選擇活動。這時老師走入手工區在另一個位置也開始剪起蝴蝶,還故意提高聲音“自言自語”:“原來畫圖案還有方向,要畫在不能打開的一邊,還好我看得仔細,差點就錯了?!崩蠋煹脑捯幌伦芋@醒了困惑中的B同學,這一次她成功了。
區域活動的“自主性”,讓孩子們之間發生紛爭的機率大大增加,如果幼兒爭執不可開交,影響面越來越大時,就是教師需要介入的信號。這時教師的介入不但可以有效遏制混亂的局面,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制止傷害事件的發生,所以此時的介入也非常必要。
例如:建構區中,C同學和D同學用積木搭著自己的城堡,城堡越來越高,積木越來越少,最后他倆開始搶積木,你推我拉誰也不肯讓,眼看著兩個人要動起手來,這時,老師出現了:“你們怎么了?”兩人爭前恐后訴說著對方的不是,老師不緊不慢地說:“主要問題不在誰先拿到積木,而是積木不夠用?!眱蓚€小家伙聽老師這么說,趕緊點頭示意,老師繼續說:“那么有沒有辦法解決。”終于在不停地討論中,兩人開始合作搭起城堡,紛爭得到化解。
以上講到的三個介入時機只是在區域活動中最常遇到,其實還有很多情形也需要教師的及時介入,如當缺乏自信需要肯定時、當失去興趣需要激發時。
在了解了干預時機后,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怎樣運用適當的方法讓介入更有藝術性和有效性,從而更好地發揮介入的作用,而又不影響孩子主體、自主的地位,保持區域活動的特性。
(1)教師以教師的身份直接介入到活動中,以教師的威信,提出一些讓孩子誠服的意見,解決出現的狀況,必要時也可中止游戲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中,教師占主導地位,是一種顯性的指導,建議在矛盾激化或局面混亂、有嚴重安全問題時運用,一般情況下不宜多用。
(2)教師以游戲者身份進入區域,獨立進行操作,通過老師的語言聲勢、清晰示范,將操作方法、游戲趣味性傳遞給孩子,解決孩子的心理癥結,激發孩子的操作興趣,讓某個區域正常開展起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孩子出現畏難情緒或需要激發興趣時。
(3)教師未真正介入到游戲中,只是用自己的眼神、動作、表情指引孩子調整或進一步游戲。這種方法一般對一些缺乏自信尋求教師肯定或是悟性特別好的孩子比較適用,針對的現象也僅限于可行或不可行,教師的點頭、大拇指會讓不自信的孩子獲得前進的動力,教師的搖頭、擺手,會讓悟性好的孩子及時調整自己的游戲行為。
在區域指導中,教師要正確把握好自己的身份角色,努力將自己從主導者的位置上解脫出來,盡量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到孩子的游戲中,這樣既不會破壞孩子原先的游戲進程和氛圍,又可以起到指引、推動的作用,讓孩子仍舊沉浸在游戲的快樂中,實現游戲推動發展的目的。當然,在介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也可以以平行者的身份介入,指導越不露痕跡,教師的指導策略運用就越到位。
當我們確定孩子已經掌握了方法時,一定要學會及時撤退,即使孩子在操作中出現錯誤時,教師也千萬不要再次輕易介入,一定要給孩子充分的練習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在反復操作中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