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銅星中心小學
小學音樂教學是學生美育的發展基礎,優美、動聽的音樂是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基礎。在小學教學中,音樂作為主要的藝術課程,其審美能力的體現與美術課程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為促進小學音樂中審美能力的有效發展,保證審美能力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更好滲透,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需要對其實際的體現方面做到充分體現。
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在小學教學中關于美的表達需要學生通過耳朵的傾聽,對聽覺十分依賴。音樂藝術的特性需要通過聽覺加以感知,在音樂的教學中,學生學習音樂基礎知識需要將耳朵的審美能力充分發揮,對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美育做到充分感知。
例如,在音樂作品《美麗的草原》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為促進學生對美的感受,可以轉換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其他感官對音樂作品美的感知。如多媒體教學資源的使用,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制定優美的教學課件,將優美的音樂作品轉化為形象生動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促進學生在音樂中美的感受度。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情景演示的教學活動,或者借助語言再現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對音樂作品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做到充分感受,通過對課件中與音樂相關內容的觀賞,如草原上的美麗景色,通過寓情于景對作品中的情感變化做到充分法感知。教師在使用情感與語言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時,可以將學生的情感與情境相融合,通過想象力、視覺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調動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整體藝術美感的享受。
音樂藝術形式是多種情感表達的主要途徑,通過情感在音樂中的充分傾注,將其全面展現,對音樂藝術的本質加以感受,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提高學生對美好音樂的欣賞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更好提高,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
以此為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課程的教材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挑選,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課程,引導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對作品進行更加深入且具體的感受。以對音樂的欣賞為基礎需要具備良好的欣賞能力。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學生接觸音樂的途徑更加廣泛,接觸的音樂種類更加多樣化,美好的音樂猶如積極向上的音樂引導,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作用;而三俗的音樂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在音樂教育中,教師應該通過審美能力的引導促進學生學會對美好的音樂加以欣賞。
創造來源于想象。當學生音樂教學中受到審美能力的更多影響,則其在發展中會得到更好的成長促進。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能夠促進自身音樂審美與想象力的提高。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與時間,促進學生審美力與想象力的更好提高。
例如,在《玩具兵進行曲》的音樂教學課程中,由于整首曲目的曲調與節奏十分歡快強烈,學生在聽到音樂的同時仿佛是真的看到了玩具兵一樣。在這種教學環境影響下,學生自身的個性特點會充分體現,在情感中會極易產生波動,通過行為表現,對周圍的學生產生共鳴影響,帶動整體學生在課堂中的充分融入,身體會和著音樂的節拍產生擺動,根據自身想象的發揮促進肢體方式的表達,通過自由化的想象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作品影響下的更好發揮,促進學生音樂審美想象力的提高。
音樂是由豐富且多樣化的情緒所構建出的藝術世界,其中內容特色十分多元化,其表現形式同樣十分多彩。如:音樂劇,音樂獨舞、自彈自唱等形式,其表演形式的多樣化為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表現機會,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集體音樂活動,加強對音樂之美的表現力,通過對音樂之美的感受促進對音樂的創造,是小學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對學生審美創造力的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感受力與表現力是教學內容,在學習中通過合作的方式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促進提高在音樂中的表現力,強化對美的感受表達。
音樂活動的開展是以審美創造作為最終教學內容。審美創造力是指學生在對音樂進行審美的過程中,通過發現音樂之美與自身審美觀相結合,充分發揮自身創造性,對音樂進行創造的審美行為。在小學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中,音樂創造是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教師需要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音樂對教學方式加以創造,帶動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參與積極性,更多的將自身音樂能力做到有效激發,促進音樂素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音樂教育中,隨著新課改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作為藝術課程之一,在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通過其在音樂教育中的全面滲透,在教學中的充分體現能夠為音樂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提供發展基礎。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學生審美能力的影響促進音樂的表達,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了解音樂,喜歡音樂,促進音樂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