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烏牛第一中學
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在于對課程實施科學的改進和優化,而課堂教學是其核心內容。因此,想要提高課堂導學案的有效性,就需要對教學方向和資源進行科學的改革。
初中歷史與社會中包含人文、社會、地理、經濟以及歷史等多種知識,導學案的設計不能僅僅局限在教材提供的內容上,而是要適當地對眾多內容重新進行組合,實現拓展教學。
例如,編寫《面臨挑戰的中國》導學案時,根據教材中提供的知識,對比17世紀到18世紀時,中國和西方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思想等方面表現出的不同之處。教師提供的第一份材料: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非常廣闊;乾隆皇帝在1793年與英國的交往中,向英國國王表明我國物產豐富,不需要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通過材料的對比,可以發現我國當時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第二份材料: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17世紀,封建制度被推翻;當時的中國還在清政府的統治之下,封建社會處于末期階段。這段材料表明,17世紀的中國依舊采取封建統治制度。
這樣對比學習,能夠使學生明確:當時在中國想要發展,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西方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時,中國還在實行封建統治,落后于西方,為西方國家侵略中國埋下了隱患。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通常需要設計很多類型的情境,以此引出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促使與之相關的知識能夠活躍起來,這是我們在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
在利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同樣可以采取教學情境的方式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學習《東部和西部差異顯著》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時播放與我國東部、西部相關的短片,將其作為導入教學情境,而后再結合短片內容提出合適的問題:東部和西部地理環境上是否存在相同和不同之處?這兩個地區的經濟情況如何?說一說自己的理解。教師利用這樣的方法導入教學內容,能夠將教學情境和問題技能型有效結合,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好奇心,促使所有學生都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通過日常教學逐漸增加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興趣,進而強化課堂導學案的有效性,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導學案的設計要以技能目標、知識目標為核心,重視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靈活使用,理清知識點的脈絡,構建完成的知識框架,進而提高學生提取、歸納、概括和總結關鍵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答題的效率與質量。
例如,《希臘、羅馬與歐洲古典文明》導學案的設計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閱讀這部分內容,探究并分析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什么會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從生產力、階級分化、政治制度、文字的形成、科技成就、重大工程、文學藝術以及國家的出現等方面展開分析,自主進行對比學習,構建與教材內容息息相關的知識框架。同時,學生在對比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主將教學前后的知識結合起來,保證知識框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在合作探究中,學生能夠獲取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并且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學習方法和成果,有利于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優勢,促進學生成長。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相關的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展開全面分析,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最后總結出自己的討論結果,而教師對學生的合作探究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負責查漏補缺。
在傳統的教學中,合作探究模式中教師的作用被放大,而學生的學習意見沒有得到重視,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產生嚴重影響;在課堂回答問題時,通常都是幾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來回答,其他學生缺少鍛煉的機會,不利于全體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因此,教師應在課堂導學案教學中積極設計合作探究模式,增加學生鍛煉的機會,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機會表現自己,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角色扮演是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并且在實踐中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成果。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要盡量讓學生能夠深入到歷史場景之中,使其對歷史事件能夠“感同身受”,“參與”并且“見證”歷史的發展,以此豐富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是非觀。
在角色扮演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信件、新聞等形式,互相交流學習成果;并且在角色扮演的學習活動中,能夠充分體驗當時國人的心態,這樣在字里行間都能夠充分體驗出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以此,保證課堂導學案的有效性。
提高歷史與社會導學案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從科學整合重組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構建合理知識框架、設計合作探究模式、組織角色扮演活動等方面進行創新和優化,最終實現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實現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