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蒼南縣靈溪十中
在八年級科學課程教學中設計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既能夠促進科學課程教學改革,又能夠實現科學素質教育目標,讓學生擁有多種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取得更為高效的課程學習效果。以下就是對科學課程中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方法方面問題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科學課程改革與發展提供有利參考。
八年級科學課程中科學探究實驗教學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好奇是人的本性,在變化莫測的世界中學生喜歡問“為什么”,渴望了解真相,每一次發現都會讓學生感到快樂[1]。此外,科學探究實驗教學設計能夠促進科學課程教學改革,不再禁錮于“滿堂灌”教學模式下,給學生創造更多實驗動手操練機會,令學生在動手動腦前提下樹立良好的科學觀念,產生濃厚的科學學習興趣。在八年級科學課程中設計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有利于落實科學素質教育目標,令學生在實驗探究、查閱資料、調查訪問、交流討論等活動中慢慢養成良好的綜合能力,能夠擁有一定的創新意識,敢于提出問題,可以解決問題。總之,科學探究實驗教學的設計意義重大,教師應尋求一些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方法。
在八年級科學課程科學探究實驗教學中,為了激起學生探究興趣,應巧妙運用我們身邊各種物品設計實驗,緊密聯系學生生活上的感知,強化科學探究成效,避免無用探究。例如,在浙教版八年級科學上冊第一章“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狀況”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個科學探究實驗,巧妙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粉筆灰、色拉油、食鹽等,要求學生向粉筆灰、色拉油、食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蕩,探究觀察振蕩操作后的現象,再靜置觀察。接著,教師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牛奶、果粒橙、冰紅茶哪一種飲料是懸濁液,哪一種飲料是乳濁液?”讓學生真正理解水是一種純凈物,知道不同物質在水中分散情況[2]。我們身邊的很多物品可用作科學實驗探究教學,巧妙運用生活物品,不僅能夠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走近科學,也可激起學生探究興趣,令學生能夠從自己所熟悉的物品中探索出一些科學奧秘,進而養成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進行更多的科學探究實驗操作。
在八年級科學課程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期間,教師也應發揮信息技術集文字、圖片、視頻、聲音于一體的特點,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驗探究環境,給學生創造仿真實驗空間,將課外實驗引入課堂,進而收到較好的科學探究實驗效果,避免天氣因素等對科學探究實驗產生的影響[3]。
很多科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實驗無法在課外進行,巧用信息技術能夠解決問題,使學生透過多媒體展示切身體會科學探究實驗操作,深化對實驗中相關科學知識的理解。
在八年級科學課程科學探究實驗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為學生創造更多互動交流機會,令學生在互動交流過程中消除緊張畏懼感,并通過分工合作,高效完成科學探究實驗任務。例如,某教師在浙教版八年級科學上冊“植物與土壤”教學中,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科學探究實驗所需的小麥,用剪刀剪去一部分小麥根的前端,另一部分小麥不做任何處理。隨即,將它們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瓶內,觀察小麥是否出現萎焉現象[4]。在實驗現象觀察過后,學生發現被剪去根前端的小麥出現了萎縮現象。教師提問道:“這個實驗現象可以說明什么呢?”同學A回答道:“根尖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然后,教師又提問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自由討論。
1.為什么根尖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2.根尖可以分為哪四個部分?
3.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在科學探究實驗課堂上,通過雙向交流互動,學生的探究興趣被充分激發了出來,都能夠積極踴躍地參與到科學探究實驗活動中,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
綜上可知,傳統固有的科學課程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科學素質教育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在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并巧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展開科學探究實驗行為,促使學生在雙向交流過程中,解決科學實驗探究中的問題,真正達到科學實驗探究目的,積累更多科學知識,擁有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