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第十中學
在社會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由被動“聽”轉變為主動“做”,主動接受、吸納社會學科知識,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本領。
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師心中根深蒂固,教師覺得教與學就是講與聽的關系。于是他們就照本宣科,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股腦把知識全部釋放出來,試圖把它們都裝進學生的腦袋里。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已經不是學生了,只是一個盛裝知識的容器。所以在初中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學會轉變思想觀念,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扮演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教師要明確自己的主導作用,在課堂中放寬對學生思維的管理,相信學生擁有無限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引領學生積極主動發散思維,讓他們自己探索,發掘知識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真正融入課堂。例如,對于老人跌倒該不該扶的問題,教師不能先用案例講課,可以先向學生提問:如果是你,你會扶嗎?引領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在交流互動中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最后再擺事實,講道理,把一些感人的事例講給學生,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是,很多學生沒有主人翁意識,只是平淡無味地聽著教師照本宣科,完全沒有把自己當作課堂的主人。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積極引導他們融入教學課堂。一般積極主動學習、探索、自主思考的學生的學習成績較被動學習的學生更好。因為他們主動地向知識靠近,比被動學生更用心;而被動學習的學生表現出逆反心理,對教師和教學內容有所排斥。教師這時不應該一味地傳授知識,首先要做的是打破學生對學習的誤解,讓他們明白學習是任務與目標,也是責任,自己只是他們與知識的媒介,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意識,提高他們的主動性。
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不可分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若想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就需要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理論課一般都是枯燥乏味的,那么此時教師應怎樣增強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從而使其參與到教學中來呢?
教師在上課前可以創造課堂導入,如講關于本堂課內容的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接著進入課堂內容。創設適當的情境,不僅可以讓課堂變得輕松活潑,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如上《珍愛生命》這堂課時,教師可以講幾位名人的勵志故事,如被譽為“宇宙之王”的霍金在21歲被確診為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醫生斷言他只能活兩年,可他卻憑借自己的毅力活了76年。在此過程中,他飽受病痛的折磨,在1985年甚至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他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了宇宙的本源。教師也可以講述張海迪的故事,通過其傳奇人生,讓學生對生命有更多的感知,強化其對生命的責任感和珍惜生命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入課堂氛圍,主動融入課堂中。
很多人覺得學習是一個人的事,因為學習本身就是個體接納的過程。其實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團隊合作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團隊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團隊的力量,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進行學習。將學生按層分組,在上課時把學習內容和有關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闡述自己的看法與理解,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讓不同的思想產生碰撞,這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比如,教師在教學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時,讓學生共同討論、思考,歸納總結出保護自己的方法。學生對自己探討研究出的結論印象更深刻,還能在其他學生的身上找到思路,開拓思維,更好地參與課堂。
科技進步為我們帶來了不少的便利,也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如投影、音像制品、廣播電視以及多媒體設備等,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關于課堂內容的圖片、音頻和視頻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本堂課的內容有所了解。教師事先準備幾個題目,讓學生一邊聽音頻、看視頻,一邊思考問題。之后,教師可以提問,突出學生主體性。比如,教師在教學救護知識時,可以播放幾段相關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了解怎樣救別人或者自救。接著,教師就可以順著學生思路,向他們傳授救護知識。
社會課就是讓學生對社會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把學校里的小課堂與社會里的大課堂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充分認識和了解社會,并逐步融入社會。比如,在教授《做家庭的小主人》時,可以號召父母與教師配合,讓父母某一天在家里“放權”,讓孩子們體會做家務、買菜等家庭瑣事的艱辛,感受父母的辛苦。初中生已經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對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也都有所了解,父母應大膽讓學生自己嘗試。還有在教學《買東西的學問》時,更應該讓學生真正接觸商品與價格,帶領他們走上街道,讓他們自己在市場中比較商品優劣,在相同商品的不同價格中感受買東西的學問,對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經驗在班里與同學分享交流,在此過程中增強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社會課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存。教師應時時刻刻記得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把“講”堂變為“學”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自主獲得知識,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地探索教學方式,尋找有助于提高學生主動積極性的教學策略。